從一開始就讓孩子知道……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從一開始就對孩子強調:學習的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識,將來才可以自由選擇你的專業(yè)、職業(yè)、生活模式。
從一開始就讓孩子知道,積累知識不是最重要,獨立思考,掌握學習方法才重要。
從一開始就讓孩子知道,所謂人的能力有6大、7大、11大,各種分類,你不可能件件都厲害,但必然有你喜歡和擅長的1、2、3種,你可以充分利用你具備的能力,去發(fā)展其他能力,就是有差的方面,也不要緊,別人也有。
從一開始就讓孩子知道,自信不是靠別人給的,誰都不可能無緣無故喜歡你,你希望成為一個有能力受人尊敬、受人喜愛的人,就要自己去爭?。簩W習能力生活能力要靠學習、鍛煉,而與人相處的能力,也需要學習、鍛煉。
從一開始就讓孩子知道:他是一個獨立的人,所有事情別人只能幫助他,不能替代他。
——要是每個孩子真的能理解上述這些老生常談的事,我看世界就美好得多了,家長的煩惱就少多了。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教育孩子就是要從和他談錢開始
教育孩子就是要從和他談錢開始
“媽媽,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昨天,八歲的兒子突然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我是一名專業(yè)理財師,回答過很多人關于理財?shù)膯栴},但是兒子的發(fā)問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考慮了一會,最終這樣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首先我說明了每月的工資和花銷,讓他知道賺到的每一筆錢都用到了必要的地方。
其次我告訴兒子余下工資的去向:存到了銀行,或是購買了一些理財產(chǎn)品,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家庭更好地抵御經(jīng)濟風險。
最后我提醒兒子工資屬于私人信息,不可以隨便詢問,家庭的財產(chǎn)狀況也不可以和家庭成員之外的人分享。
我明白,和孩子討論自己的工資和家庭財產(chǎn)確實是一件很難開口的事情,有些父母覺得自己賺的不如別人多,怕曝光之后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些父母覺得自己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財商。
但我想父母們應該明白:如果你的工資都是通過勞動合法賺取的,孩子們應該以此為榮,因為是你在支撐著整個家庭。
另外,誠實地回答孩子們的每個問題,把生活中和錢相關的每件小事解釋清楚就夠了,因為孩子們并不會要求父母像一個經(jīng)濟學家一樣給出專業(yè)解釋。
為什么我極力建議父母要去和孩子討論金錢?
這是因為如果父母不主動去和孩子討論金錢,不去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的話,網(wǎng)絡上的一些錯誤觀念就會誤導孩子。就如同“性”這個話題一樣,父母越是避之不談,孩子就越感到不安。
最后,這里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提升孩子的理財觀念,更好地認識金錢:
1、多陪孩子玩一些經(jīng)營類游戲,比如“大富翁”、“模擬城市”,讓孩子明白什么是銀行、交易和投資,讓孩子了解貨幣的基本概念并掌握簡單的計算方法。
2、當父母或者長輩要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將這些錢平分在三個信封里,并且告訴孩子:一份可以用來花在自己身上,一份用來花在他人的身上,最后一份存起來。定期詢問孩子這些錢的去向,確保孩子既會存錢又會花錢。
3、帶孩子去銀行一起辦業(yè)務,讓孩子了解柜臺、存折、信用卡和自助取款機的作用,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賬戶,讓他開始積累和管理自己的財富。
當你克服了心中的不安與困惑,開始與孩子談論金錢,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比想象中聰明,他們能做金錢的主人,從而獲得更多的人生財富。
愛孩子從尊重開始
愛孩子從尊重開始以前的中國式教育大多是說教式的,父母自覺經(jīng)歷的多,知道的多,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總是喜歡向孩子發(fā)出這樣或那樣的指令,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而聽話的孩子被公認是受歡迎的“好孩子”,孩子們遵照著父母的意愿成長生活。
現(xiàn)在,家長們漸漸意識到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我們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如何把給予尊重的良好愿望變成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呢?
其實,尊重孩子應該從孕育他們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們還是胎寶寶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的作息,在寶寶胎動活躍的時候和他說說話,為他播放輕柔美妙的音樂,在寶寶安睡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
當然,在孩子出生后,尊重的給予和方式就變得更加多樣具體了,比如:
尊重孩子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秉性和天資,父母要善于發(fā)掘,因材施教地培養(yǎng)。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去塑造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生性活潑,不要強求他安靜地待著,進而給予過多的約束。
尊重孩子的感受:蹲下和孩子說話,在人多的馬路上抱起他。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孩子的高度仰視著家長是怎樣的感受,在人流穿行的馬路上以孩子的高度穿行其間又是什么感受,給孩子一個平等的視野吧。
尊重孩子的溝通需求: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溝通,他們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緊張和家務繁重,當孩子的溝通需求被父母以“自己玩去”,“現(xiàn)在很忙”等敷衍過去,他們會感到失落和孤獨。所以當孩子找到父母溝通時,請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好好聆聽和回應他們吧。
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帶孩子去購買他感興趣的書籍,讓孩子自己選擇想要參與的活動,當你的朋友送給孩子禮物時,請讓他們自己選擇是否接受,當然別忘了讓孩子表達謝意。
尊重孩子的平等性:需要孩子幫忙時說“請”,接受了孩子的幫助時說“謝謝”,對孩子感到抱歉時說“對不起”,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說明。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家庭成員。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引導孩子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尊重孩子的決定。
還有哪些尊重孩子的好方法呢,相信父母在生活中會有更多的體會。
從小就讓孩子“動起來”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的孩子見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并模仿起來:你包餃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塊面團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邊玩肥皂……
孩子這種積極模仿、動腦動手的做法,不少家長不大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認為孩子小,用不著他干這些活;或者嫌他笨手笨腳,添亂,不愿讓孩子插手。有時,孩子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地學著干,結果甚至受到父母的訓斥。父母的這種做法,大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主學習和熱愛勞動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大腦的支配,而人又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相應的腦細胞得到鍛煉,促使人的聰明才智的發(fā)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生兩只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和動腦是互相促進的。人的思維邏輯越好,雙手就更靈巧。
很多父母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有些事情不明白,記不住,通過自己的摸索、實踐,慢慢就弄清楚了,牢牢記住了。幼兒更是這樣,因為他們的感知、記憶、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的特征,他們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直接動手操作,知識和經(jīng)驗不段擴大,認知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手腦并用的訓練,是發(fā)展思維的良好手段,勞動是促進智力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凡是熱愛勞動、雙手靈巧的孩子,都在智力上表現(xiàn)得更加聰慧。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智慧在他們手指上?!?/p>
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幼兒在1歲多時,要訓練他拿匙吃飯;2歲左右要逐步訓練脫簡單的衣服及鞋襪;4歲左右要學會穿衣服及鞋襪等自我服務,以及洗碗、拖地等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
在這過程中要及時表揚鼓勵他,在遇到困難是要給予引導幫助,告訴他解決困難的技巧,培養(yǎng)他堅韌不拔的精神,自己的事情再困難也要自己干。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也不要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他。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碰到什么問題,要教孩子學會自己動腦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其中也包括自制玩具,有些父母無限制地給孩子購買玩具,使孩子覺得一切東西都來的太容易,養(yǎng)成對玩具不珍惜、任意毀壞的壞習慣。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動手,制作一些玩具,這不僅是為了孩子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教育,更重要的使他學會動腦的設計,學會動手制做,開發(fā)他們的智力。
從4歲開始對孩子嚴格一點
孩子一歲時,搶小朋友的玩具,因為他以為凡是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兩歲時,他不肯讓別人玩他的小車,因為他不懂分享;三歲時,他常把“不”掛在嘴邊,因為他要自己“做主”。我們明白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我們給他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等他慢慢長大。不過到了四歲,雖然仍然有些事情是情理之中的,但在理解的同時,也該開始設立更嚴格的規(guī)則,讓他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
孩子4歲是個坎?
我們普遍認為美國人對孩子更寬松,但最近《PARENTS》雜志所做的一次獨家調查中,80%的受訪者認為現(xiàn)在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放任自流,40%的人希望自己還能管得更“緊”一點。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告訴他一些規(guī)則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他,比如洗澡時好好坐在浴缸里,不能站起來;吃飯時不能亂跑……那么等他大一些,這些將成為無需申明也必須堅守的規(guī)矩。
1歲時孩子打人我們可以解釋為他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感受,4歲時再出現(xiàn)打人行為將成為決不許可的錯誤。更嚴格的行為規(guī)則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多。
我們對孩子已經(jīng)越來越理解和尊重,對他們的態(tài)度越來越寬容和開通。我們不再為孩子決定一切,而是為他們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當他們淘氣時,我們克制自己爆發(fā)的沖動,努力解釋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一旦他們不能達到我們設立的目標,我們首先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把標尺定高了。
但是,看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的孩子,父母們開始發(fā)覺,自由也是需要限度的,讓孩子們有章可循、學會承擔明確的行為責任會更好。沒有紀律約束的孩子會變得過分關注自我,自私自利,而且不快樂——還會使周圍的人也苦不堪言。
有的學者也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既滿懷關愛又不失權威,對孩子既支持又限制,其教育的孩子往往學習出色,社交順利,且自我感覺良好,總體來說也比要么過于寬松、要么過于嚴厲的父母所教育的小孩更為快樂。
父母們?yōu)槭裁锤敢鈱⒆訉捤梢稽c兒?
父母們對孩子的情緒十分敏感,擔心教訓孩子或過分頻繁地說“不”,都會給他們造成心靈創(chuàng)傷。此外,如今的爸爸媽媽們往往十分珍視與孩子之間關系,希望受子女喜愛和尊敬。
很多人似乎很難接受這一事實:一旦成為家長,有時難免會不得人心。另外,最后的原因或許很簡單:我們之所以嬌慣孩子,完全是由于時間太少的緣故。畢竟,大部分母親是職業(yè)女性,全職媽媽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忙,誰又愿意把如此有限的時間花在對孩子明令禁止、實施懲罰上面?
然而調查發(fā)現(xiàn),孩子不守規(guī)矩的時間越長,家長就會越來越聽之任之,而這對任何一方都有害無益。舉個例子,有一位母親要她6歲的兒子去清理他自己的房間。可小孩不聽話,吵吵鬧鬧的就是不干。如此對峙的局面當然令人不快,這位母親只好不再提及此事,以求得安寧。但是她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只要他胡鬧下去,他就能為所欲為。就這樣,孩子們學會了怎樣讓大人無可奈何。
從4歲開始更嚴格一點兒吧
按照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他們在4歲以前還不了解規(guī)則和行為后果之間的聯(lián)系。從4歲起,我們就可以加強紀律。
*制定規(guī)則:對4歲及更大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他們最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xiàn),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說話粗魯無禮啦,制定一份規(guī)則清單。育兒專家建議,對于4~8歲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過5條的規(guī)則。
*確定違規(guī)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guī)則,將有怎樣的后果,比如說短時期內不再享受某些“好處”。(選擇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好處”,如出外游玩,請朋友上家里來,或者在臨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違規(guī)時,立即貫徹行為后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小家伙認為有商量的余地,他們可就不大會把你的規(guī)則當真了。
*做好反反復復重申規(guī)則的準備: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專家說:“在兒童這個年齡段,父母要想他們聽話去做某事,或許得說上個百八十遍才行?!?/p>
*規(guī)則要公平合理:我們要了解各年齡段的相應特點,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歲的兒子總是在飯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歲的孩子會比4歲的時候更加能夠“坐得住”,而等到8歲,他們的表現(xiàn)還會要好很多。
*面對孩子違規(guī)的行為,家長的反應要言行一致,平靜迅速:有些家長往往空發(fā)號令,光口頭嚷著要怎么怎么樣,譬如,“不準那樣!”或者“叫你別干,我說話算話的!”但從來都不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要記住老話——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新約法三章
不論你想將自己的管教技巧作微調還是整修,以下幾個點子都可以幫你更堅決地貫徹行動。
安心拒絕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嗚嗚抱怨,胡攪蠻纏,軟磨硬泡,總讓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
然而請記住,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妥協(xié)是有害的。一旦說了“不”,就一定要堅持。
如果孩子求你買一件你不想給他的東西,譬如含暴力的電腦游戲,或者晚飯前吃的糖塊,你得說“不”,然后解釋為何拒絕他。一旦你給出了解釋,就別再討價還價,談判協(xié)商,甚至放棄剛才的主張。你要做的只不過是設下規(guī)則。你要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你是家長,有些事情你說了算。
選擇措辭
“公平”和“信用”這類詞對孩子很管用,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例如,當6歲的兒子堅決不肯清理桌子時,你可以說:“大家都為打掃房間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兒,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對你5歲的女兒說:“你打算啥時候把玩具收好???”如果她說晚飯后會做,卻沒有執(zhí)行,你可以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骸澳銢]守信用!說好了要做的,現(xiàn)在要說到做到?!?/p>
另一個巧點子就是表示驚訝。當孩子胡鬧時,父母往往會說:“又來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現(xiàn)出不解和驚訝——盡管這可能需要奧斯卡明星級的演技。你可以說“你最近表現(xiàn)好多了,我可真沒想到你會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歡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這么做的?!?/p>
適可而止
紀律嚴明并不意味著苛責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規(guī)則還是實施懲罰,都應該心平氣和,飽含關愛,注意別脅迫和恐嚇孩子。
懲罰也不要過分。別老想著“該怎樣才能教訓教訓這小子?”多想想怎樣能幫助孩子達到你的期望。說到底,有效的紀律還是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現(xiàn)在對簡單的規(guī)則——如“不打妹妹”或“說真話”——都置之不理,他怎么能學會在將來與人打交道時尊重朋友、坦誠待人?記住,紀律嚴明的目標不是權力與控制,而僅僅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