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提防陌生人
發(fā)布時間:2020-08-31 幼兒園安全遠離陌生人說課稿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讓孩子提防陌生人
告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觀察,注意識別壞人,不要輕易相信接近自己的人,不要隨便將外人領(lǐng)到自己家中,更不要輕易給陌生人開門。
社會越來越復(fù)雜,人生越來越艱辛,孩子也面臨許多不可預(yù)料的得雜局面。父母和老師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盡量安會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卻不能一生都圍在孩子的身邊。離開父母和家庭,孩子能不能很好地獨立生活,能不能識別社會上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這是每一位負責(zé)任的父母必須考慮的問題。孩子自我保護的訓(xùn)練必須從小時候開始,學(xué)會拒絕和提防陌生人是孩子自我的最重要的一步。
1、告訴孩子不要輕信別人
孩子的單純和幼稚往往是某些人利用的工具,如“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我是你媽媽的同事”等,這樣一說,孩子就容易把對爸爸媽媽的那種信任轉(zhuǎn)移到陌生人身上,輕易地聽從別人的話。告訴孩子,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邊,遇見自稱爸爸媽媽同事或朋友的人,只要父母不在身邊,告訴他們自己不認識他們,然后離開,不要再理他們,也不要聽他們的解釋。因為,孩子的思維永遠比不上成人的思維水平。
2、告訴孩子拒絕陌生人的禮物
孩子多數(shù)對誘人的食物、漂亮的玩具和其他新奇的事物,如新鮮的游戲項目等感興趣,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很容易就會被誘惑。讓孩子明白,無論多么誘人的東西,只要不是自己的,不經(jīng)過爸爸媽媽同意,就不能接受;讓孩子明白,陌生人不會無緣無故地送給自己東西,自己也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有時對孩子來說,拒絕誘惑是很艱難的。家長平時應(yīng)擴展孩子的知識面,盡量多地讓孩子接受周圍事物,見得多了,孩子也就不再大驚小怪了,再加上爸爸媽媽的囑托,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一定程度上拒絕誘惑。如果孩子尚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那就教會孩子簡單而堅決地說“不,我不要”!
3、告訴孩子拒絕陌生人的請求
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有些心懷不軌的人往往想盡辦法讓孩子上鉤。往往有人向孩子“求救”,等孩子相信自己后再進一步行動。要告訴孩子,有陌生人請求幫助的時候,讓他們?nèi)フ掖笕?、去找警察。這不是禁止助人為樂的行為,不是推卸責(zé)任,而是為孩子自身安全再提供一層保障。
我們也倡導(dǎo)互助友愛、互相信任的人際環(huán)境,然而,孩子尚不具備分辯能力,不能做足夠的自我防衛(wèi),一旦有任何危險,孩子是必然的愛害者,要想平安地生活和成長,就要拒絕一切傷害。學(xué)會懷疑、學(xué)會拒絕,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孩子幼小的身體和心靈經(jīng)受不住大的挫傷和打擊。在孩子上學(xué)之前,請確保不讓孩子離開成人的視線,并逐步向孩子灌輸以上思想,教孩子說“不,我不要”,“不,我不想”,“不,我不跟你去”。這是孩子成功地進行自我的第一步。教子小故事
懂得保護自我的小女孩
一天中午,在學(xué)校門口附近吃完午飯后,燕子和幾個小伙伴在附近玩。
突然過來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推著一車輛半舊的自行車,直接走到燕子近前,笑著說:“小朋友,我是你媽媽的好朋友,讓我來接你,這是你媽媽讓我給你帶的零食。”
說完,男子舉起手里裝零食的塑料袋,讓燕子到對面的胡同去。
燕子早上沒聽媽媽說起有朋友來接自己,而且媽媽平時也告誡自己: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話,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
燕子動了動腦筋,說:“我不認識你,你知道我媽媽叫什么名字嗎?我叫什么名字嗎?”男從沒接話茬,只是說:“我認識你媽媽,等到胡同你就知道了?!?/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父母要告訴孩子的生活小常識
第一:
萬一被鎖車內(nèi),門窗都開不了,車鑰匙被拔,千萬要記得方向盤上的喇叭是可以按響的,一定要想辦法不停按喇叭!
第二:
夏天來了,防雷電,一定要告訴孩子:
1.不要在樓頂或樹下避雨
不要繼續(xù)在樓頂?shù)冉ㄖ镯敳客嫠#膊荒苓M入孤立的棚屋、崗?fù)ぁ⒋髽湎卤苡?,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靠攏;
2.不要在水面和水邊停留
在河里、湖泊、海濱游泳,在河邊洗衣服、釣魚、玩耍等都是很危險的;
3.不要快速移動
雷雨中最好不要奔跑,更不適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在雷雨中快速移動容易遭雷擊;雨中快速奔跑也是很危險的。
4.遠離金屬物質(zhì)
在雨中走時,不能撐鐵柄雨傘,手拿鐵等金屬類的玩具最好收起來;避雨的時候要觀察周圍是否有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或電力設(shè)備,不宜在鐵柵欄、金屬曬衣繩、架空金屬體以及鐵路軌道附近停留;
5.不能玩手機
雷雨天氣告誡孩子不能玩手機。盡量別撥打或接聽電話,家里的座機也避免使用,因為避雷針只能保護建筑物,但對沿架空電線、電話線侵入的雷電波卻無能為力。雨中聽歌也是不對的……
6.雷雨天氣注意穿鞋
在雷雨天氣赤腳行走或避雨,會加大了被雷擊的可能性。貪玩的孩子應(yīng)該立即穿上鞋子,或者在腳底墊上塑料等絕緣體。
7.不要淋浴洗澡
行雷閃電時不宜淋浴洗澡,因水管與防雷接地相連。住高層的,還要注意關(guān)閉門窗,預(yù)防雷電直擊室內(nèi)或者防止側(cè)擊雷和球雷的侵入。告誡孩子不要把頭或手伸出戶外,更不要用手觸摸窗戶的金屬架。雷雨天氣,在野外和家中洗澡都是很危險的……
如果剛好在戶外雷區(qū),請教孩子這樣做:
當(dāng)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nèi)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在靠近雷暴的危險環(huán)境,這時應(yīng)該停止一切行動,并且這樣做:
1.嚴禁奔跑,不要張嘴,應(yīng)立即雙膝下蹲,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2.應(yīng)迅速躲入有防雷設(shè)施保護的建筑物內(nèi),或有金屬頂?shù)母鞣N車輛及有金屬殼體的船倉內(nèi);
3..雷電交加時,頭、頸、手外有螞蟻爬走感,頭發(fā)豎起,說明將發(fā)生雷擊,應(yīng)趕緊趴在地上,并丟棄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fā)卡、項鏈等,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
4.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千萬不要跑動,應(yīng)雙腳并攏跳離。
如果是在屋內(nèi),關(guān)閉門窗十分關(guān)鍵,還要給家庭電器斷電。
大數(shù)據(jù)告訴你,中國人有多想生男孩!
2017年11月,世界經(jīng)濟論壇發(fā)布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在女性“健康與生存”指標(biāo)上,全球144個經(jīng)濟體,中國排倒數(shù)第一。其中,“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中國長期處于嚴重失衡狀態(tài)。
中國將有3000萬以上剩男
性別比,通常是以每100個女性所對應(yīng)的男性數(shù)目為計算標(biāo)準(zhǔn)。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8.06,比10年前高出1.2個百分點;此后,這一比例持續(xù)下降,到2015年已降至113.51。
正常情況下,每出生100個女孩,相應(yīng)會有103-107個男孩出生。由于男孩死亡率高于女孩,到婚育年齡,男女?dāng)?shù)量趨于均等。因此,聯(lián)合國將103-107設(shè)為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正常值。
九個最失衡省份: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海南
這種失衡,已帶來不少問題。專家估計,未來30年,中國將出現(xiàn)3000萬以上“剩男”。就算足夠幸運,諸如江西68.8萬天價彩禮、河南一母親因給不起兒子彩禮輕生,這種“因婚致貧”的中下簽,也會被不少人抽中。
9省份出生性別重度失衡
性別失衡現(xiàn)象,曾遍布中國絕大多數(shù)省份。
2010年,全國9省份出生性別比超120,這9個省份出生人口占到全國的39.9%;西藏、新疆和北京3個出生性別比正?;蚵泽{的地區(qū),出生人口僅占全國的3.5%。
一切都是為了生兒子
這種想生男孩的迫切,在不同孩次的性別比上有更直觀的體現(xiàn)。1982年以來四次人口普査,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出生性別比,幾乎都遠高于一孩。
在鄉(xiāng)村社會,風(fēng)俗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依舊沿襲著父權(quán)制的規(guī)則,強化著性別差異的文化認同,導(dǎo)致女性難以獲得與男性同樣的權(quán)利。
一項針對湖北、安徽和廣西6個縣1508個村莊的調(diào)查指出,女兒結(jié)婚后留在本村不能享有村民待遇的情況普遍存在;財產(chǎn)只分給兒子,得到了大部分村民認同。
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見識
有見識的孩子,才不會看什么都奇怪,都危險,都鬼影重重。
1
在報社的時候,我?guī)н^一個大學(xué)生記者團。
有次去福利院采訪,一個叫CC的女生讓我刮目相看。
別的同學(xué)基本都圍繞“孩子們吃得好嗎睡得好嗎會不會想媽媽”這種低幼問題巴拉巴拉。
只有CC問院長:這里的老師,需要有心理學(xué)專業(yè)背景嗎?然后和院長討論了半天。
后來她告訴我,她有個朋友,是福利院長大的,一直對自己的身世不能釋懷,所以她想,福利院的老師應(yīng)該懂點心理學(xué),或者,可以招募些心理醫(yī)生志愿者,避免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我當(dāng)時就覺得這孩子有點不一樣。
而且CC待人接物的感覺也特別好,很謙遜,但不卑微,不管采訪對象是誰,都不卑不亢。
所以我挺喜歡喊她一起去采訪。
另一個我常帶著出去的,是個叫小H的男生。他是我同事的親戚,同事一再拜托我多帶帶。
小H私底下挺歡的,但一到正式場合就很少說話,不管幾個人采訪,他總默默跟在最后,我有時慫恿他提問,他也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
他身上,總有一種怯。跟CC截然不同。
我起初以為是性格問題。接觸多了發(fā)現(xiàn),并不是,倆人的差別,在于見識。
他們都在小城市長大,家境其實也差不多。但小H父母特別保守,生活循規(guī)蹈矩,一家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都不多。而CC的父母觀念就很先進,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帶CC去各種地方,出入各種場合。
CC從小就跟父母去過福利院,又有福利院長大的朋友,所以她大體知道那里是怎么回事,自然能跟院長對話。
小H起初連福利院是干啥的都不了解,又如何能提出有水平的問題呢。
還有。去酒店采訪,小H的著眼點都在大廳好大沙發(fā)真豪華,而CC會關(guān)注到墻上的畫是誰的作品。
一起去吃日料,CC在門口脫了鞋擺放好就進去了,而小H會大驚小怪半天“啊?要脫鞋啊”“我靠吃飯還脫鞋”“以后不來這破地方了,死貴,還事兒多”……
重陽節(jié)去養(yǎng)老院慰問,CC會主動熱情地擁抱每一個老人,完全不在意他們嘴角的米粒和衣服上的油漬。因為她初中時就經(jīng)常跟媽媽到養(yǎng)老院做義工。
但是小H,連老人房間的門都不愿意進,像躲瘟神一樣躲著,一直在嘀咕“這里面什么味兒啊……”
老實說,如果小H不是同事的親戚,我可能早就放棄他了。
后來我和小H的爸媽吃過一次飯,他們問我孩子的表現(xiàn)。
我說:聰明,熱心,文筆也好……就是,經(jīng)驗太少,還需要多鍛煉。其實后面這句的正確表達應(yīng)該是:見的世面太少了。
但是這句話太不禮貌,我說不出口。
2
今年夏天,我們一家去東京旅行,遇到一對美籍華人夫婦,也帶著兒子。
兩個小男孩聊得很好,于是我們決定一起吃飯。點完餐,我兒子笑著小聲模仿服務(wù)生的發(fā)音。
日本人說英語,你懂的,“OK”會說成“奧給”。兒子學(xué)得興高采烈。
但那個男孩絲毫不以為奇,微笑著說:每個國家的人發(fā)音都不一樣的。接著說了起碼七八個國家的人是怎么說OK的。
他學(xué)得惟妙惟肖,特別好玩,大人們都在一邊笑。我兒子也笑,說:哥哥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男孩特別平和地說:我去過的地方有點多,因為我比你大一點點嘛。
我看著他,真心覺得有見識的孩子,就是不一樣:開闊,有底氣,大大方方,還不張揚不自夸。
我一向自詡是挺注意讓孩子見世面的媽,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之下,我家兒子就顯得少見多怪和小家子氣了。
可能那對旅美夫婦心里,也藏著一句“你家孩子沒見識”吧。
當(dāng)然,人家肯定也不會告訴我。
而我,如果不是那么偶然地見識到“別人家孩子”,肯定也還在洋洋自得地覺得自己的兒子見多識廣很厲害呢。
估計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這樣。
因為自己是局限的,所以根本意識不到孩子的局限。因為自己眼界不夠,所以根本不知道孩子視野狹窄。
于是最后,你的無知,孩子買單。
3
有個悖論。
越?jīng)]見識的父母,越不會覺得自家孩子沒見識。偏偏也沒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見識。
那么問題就來了:自己意識不到,別人又不告訴你,問題如何改善?八成就只能等孩子自己遇到麻煩,得到教訓(xùn),才能明白。
只怕那時,為時晚矣。
他可能會因為只知道約女孩子去麥當(dāng)勞,而被喜歡的女生嫌棄。
可能為了追星而執(zhí)意報考愛豆所在的城市,根本不管專業(yè)合不合適。
可能因為沒辦法跟高端客戶對話,而失掉大好機會。
可能會因為不了解人情險惡而被惡意欺騙。
可能會因為不懂得世事復(fù)雜而接受能力特別差。
見識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而眼界可以決定人的一生。
有見識的孩子,對這世界熟稔于胸,所以行走期間時自有一份從容、篤定,有充足的安全感,也有準(zhǔn)確的判斷力,能理解這世界的復(fù)雜,也能包容別人和自己不一樣。
而沒見識的孩子,就會狹促,會怯懦,會不知所措,會一步步走錯。
一個是在光亮里大步前行,一個是在黑暗里小心摸索。他們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就像CC和小H。
他們的見識不同,給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同,做事情的結(jié)果也不同,對未來的把握更不同,這會直接導(dǎo)致他們?nèi)松笥胁煌?/p>
4
必須得說的是:孩子見沒見過世面,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決定的。
在他尚無自主能力時,你帶他到哪里,他就去到哪里,你指給他什么,他就看到什么。
當(dāng)然,沒有多少父母有能力帶著孩子游歷諸國。
我們也無需這樣做。
想讓孩子見世面,一方面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帶他去足夠遠或者足夠好的地方。讓他知道遠方的人和遠方的生活,知道高檔餐廳的味道、陳設(shè)和氣氛,知道梵高的向日葵、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另一方面,也要帶孩子去工地,去養(yǎng)老院,去粗糙的木材加工廠,去污水橫流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
讓ta知道,還有一些人是怎么生活的。
應(yīng)該讓孩子看漫畫,也讀名著。
去車展看看豪車,也去農(nóng)村坐坐三輪車。
去住幾次高端酒店,也去郊外帳篷里露營。
去結(jié)交各類小朋友,也去參加大人的飯局……
總之,盡你所能,讓你的孩子了解最好的,也知道最壞的,看到遠處的,也深入身邊的,盡量去熟悉這世界的紛繁復(fù)雜,也盡量熟練地掌握應(yīng)對之道。
所謂見識,就是了解這世界。它的樣子,它的成色,它的習(xí)性,它的規(guī)則……
這樣,他才會知道如何跟這世界好好相處,才不會在離開你以后,兩眼一抹黑,一步一趔趄,默默地怯怯地跟在別人身后,覺得這世界好恐怖好奇怪。
有見識的孩子,才不會看什么都奇怪,都危險,都鬼影重重。
他們會大氣平和地站在陽光里,做事情得心應(yīng)手,對未來胸有成竹,就算遇到不期而至的意外,接納度也特別高。
毫無疑問,有見識的孩子,會活得更高級。
孩子被欺負,應(yīng)該告訴孩子還擊嗎?
孩子被欺負,應(yīng)該告訴孩子還擊嗎?
張女士苦惱的問我:“我是不是該帶寶寶去學(xué)柔道,然后教寶寶回打過去,還是教他繼續(xù)回避呢?”張女士說:“我們家從小開始,我爸爸就教我們不要與其他人打架,要與同學(xué)朋友謹慎相處,我從小到大就沒有跟人吵過架,可是看見我寶寶這樣,心里就覺得難受,可是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做?”
今天小編就借此與大家共同來討論下這個話題,當(dāng)寶寶挨打時我們是否應(yīng)該考慮去正確教導(dǎo)他們。
張女士她的一位朋友也曾給她提出了如下的建議,她很困惑該不該聽從她朋友的建議:
一、告訴自己孩子不要跟喜歡打人的孩子一起玩。
小編: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朋友。
二、如果別的孩子老無故打自己孩子,我覺得不能光教她回避,而要教她反擊。
小編:小編覺得這樣做的話寶寶心智會逐漸變壞,甚至可能會出現(xiàn)欺負其他小朋友的情況發(fā)生。
三、告訴打人孩子的家長,他的孩子喜歡無故打人,讓他們注意到平時要對自己孩子加強教育。
小編:行為不可取,這樣會讓其他孩子受到家長的痛罵,這樣做可能導(dǎo)致對其他小朋友會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陰影。
我想,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困惑。我也是孩子媽,當(dāng)我的孩子受到攻擊的時候,我一樣會覺得很心疼。不過我還是要對前面提到的這位朋友的做法提出一些異議。
首先,孩子們之間的打斗跟我們成人之間的打斗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他們之間的打斗更多的帶有游戲的成分,就是在打斗的過程中,他們慢慢學(xué)會與周圍小朋友之間該如何交往,對孩子來說,他們也還沒有建立起吃虧不吃虧的概念,所謂吃虧不吃虧是我們大人的想法。所以他們剛剛打過了,眼淚一抹,又可以摟抱在一起親密無間。他們之間的打斗其實跟自然界其他小動物,比如小老虎、小獅子之間的打斗是有相通之處的。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沒有必要把孩子們之間的打斗看的過于嚴重。
其次,對于一個才剛剛2歲的孩子來說,我是不主張教他打回去的,因為教他打回去,你傳遞給他的是一個錯誤的社會交往方式,他一旦形成習(xí)慣,以后也會變成一個富于攻擊性的兒童,那么他面臨的問題就會更多,比如,他可能會交到比較少的朋友,甚至導(dǎo)致周圍的孩子都對他敬而遠之,對他的成長實際上是不利的。另外,不教他打回去,并不是鼓勵他成為一個軟弱的人,軟弱與強硬與否并不由拳頭的沖擊力來決定。況且,將來他長大后,真正需要打回去的時候并不多,多的是用他的腦子去思考,去想辦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戰(zhàn)勝對手,更多的需要腦子而不是拳腳。
遇到別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告訴別人的家長當(dāng)然可以,但是我覺得更好的辦法就是教會孩子規(guī)避,另外就是直接跟打人的孩子說你不希望他打人,你的態(tài)度會讓他意識到,一旦他打了你的孩子,他就會面臨一種壓力。同時,在告訴他不能打你孩子的同時,還要告訴他正確的跟你家孩子玩的方式。比如,鼓勵他跟你的孩子成為朋友。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打人,并不是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為了獲得他人的注意才會采取這種極端的手段,如果他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他人的注意,他就會放棄這種行為。
最后還有一點,孩子也沒必要一定就不跟打人的孩子玩,只是跟他們一起玩的時候家長要在一邊給予關(guān)注,防止他們之間出現(xiàn)嚴重的沖突就是了。孩子們將來面臨的是一個復(fù)雜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地去改變他所處的環(huán)境。況且,不管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對他的成長其實都是有利的,這樣,一旦他將來長大后發(fā)現(xiàn)他周圍的世界原來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會更加難以接受。讓他接受現(xiàn)實,同時也要教給他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方法,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不是非要以武力相抗衡,以暴制暴并不是解決事情的關(guān)鍵,具體還是需要以實際出發(fā),盡量不要因為自己的錯誤教導(dǎo),將孩子帶入一個不那么友善的生活圈里。
還在跟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許多父母都會告誡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和陌生人有所接觸對兒童發(fā)展是有益的。所以對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在什么情況下該如何與陌生人互動。
為此,今天為父母們找到了以下平衡的建議:
1、讓孩子知道,誰是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告訴孩子,如果一個陌生人走過來,說要給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幫助(比如尋找走失的狗之類的),必須大聲地拒絕,并且馬上跑開。另外,絕對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車。
2、教會孩子,要根據(jù)人們的行動來判斷他人,而不是外貌。
3、有一點可能很重要:教會孩子相信他們的本能。告訴他們?nèi)绻械讲粚牛退阏f不上來為什么,也要馬上跑開。
教會孩子,當(dāng)他們覺得自己身處危險之中,可以摔東西、尖叫等等。如果有陌生人試圖強迫他們,要大叫“救命!我不認識你!”或者“救命!這不是我爸爸!”。
4、盡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無論是出去玩還是去上學(xué)都最好能找到一個同伴。
5、找到“安全地帶”。
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把那些緊急情況下他可以尋求幫助的地方告訴他,比如警察崗?fù)せ蛘呦勒?,讓孩子明白如果發(fā)生意外,哪里可以求助。教會孩子不要去“危險地帶”,比如黑暗小巷子、茂密的叢林等。
6、如果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該怎么辦?
告訴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如果附近沒有穿制服的人,或者帶著孩子的人。
最后,仍然要提醒他們相信本能:如果他們感到不太喜歡眼前這個人,那就跑開去找別人。
另外:
父母們不太可能每時每刻都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陌生人傷害。因此,我們需要教會孩子,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到底應(yīng)該怎么做。并且告訴孩子們,在別人越界的時候,他們該做什么。
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
我見過許多沒有禮貌的孩子,自己學(xué)生尚可以教化,鄰家孩子只能由他。關(guān)于禮儀,文明古國的經(jīng)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門立雪、孔融讓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遙遠的禮貌,還是開口叫人。
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
有個表姐的孩子上初中,見人從不搭理。有一次送孩子去夏令營,母子倆曬得黝黑回來,還向我抱怨說:“夏令營老師照顧得倒挺周到,但老覺得他們跟我家孩子不夠親近?!币驗槭怯H戚,我便旁敲側(cè)擊地問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師講話?”其實我是想說——是的,沒有人會喜歡一個不講禮貌的孩子,因為,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她若有所思,因為,她懂的。后來再見面,小外甥就忽地懂事了,小嘴巴可甜啦。
每個優(yōu)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冰雪聰明的父母,你的心里必須跟明鏡兒似的。中國人好成人之美而不揭人之短,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因為,那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兒
禮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證
朋友聚會,一個初次謀面的朋友帶著孩子來出席,孩子的老爸見面先打圓場:“我這孩子,就是從不叫人?!比缓笤掍h一轉(zhuǎn):“唉,只要他的學(xué)習(xí)成績好,我也懶得管他了!”這位寬容的爸爸不懂,倘若孩子早已習(xí)慣了被周圍原諒,知書未必就能達禮。
禮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證!不懂禮貌的孩子,世界就為他關(guān)上了一扇門,空有一紙文憑和一身本領(lǐng)也難以登堂入室。
如果不懂禮貌,你的人生將不會及格
以前有個女學(xué)生,我教她語文。因為住同一棟樓,我們常在電梯里相遇,她卻從未主動跟我打過招呼,我以為孩子是害羞,總是主動跟她搭話,你好啊吃了嗎去玩呀……
有一次剛剛考試完,又在樓下遇到她們一家子在散步,女生的媽媽拉著我問分數(shù),女生照例沒有理會我,和爸爸在一側(cè)旁若無人地閑聊。唉,比孩子沒有禮貌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渾然不覺。
我想,讓孩子叫聲老師比幫她打聽分數(shù),要重要一萬倍。即便一個考了滿分的孩子,如果不懂禮貌,他的人生也永遠不會及格!
孩子15歲前一定要告訴他!
01
孩子,我知道你學(xué)習(xí)壓力大
天下的快樂和幸福,沒有來之不易的。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制度中,你的父母都看到了,你一直在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重任。
多少次夜里,你伏案窗前,只為自己的名字能在考試排名榜上更靠前;寒冬的清晨,你不情愿地離開溫暖的被窩,踏著自行車小臉被吹得通紅,你的爸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可是孩子,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必須努力出人頭地,才能有資格享受果實!
因為成長的道路必須自己走,沒有人能代替你長大。我們只能努力地催促你上進,希望你快些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02
你讀書時
父母替你操心了所有事
網(wǎng)上的一句話,讓人深有感觸:“爸爸必須讓你先立起來,免得爸爸忽然倒下了,而你卻不會站立?!?/p>
父母不辭辛苦,努力工作,就為了孩子能坐在一個安靜舒適的教室學(xué)習(xí);寒冬酷暑,不介意出去再做一份短工,想著至少也能給孩子多買幾本學(xué)習(xí)資料;新上市的肉品、蔬菜,挑來撿去,思考著怎么才能給孩子補充到營養(yǎng);有時候忙到自己生了病也顧不上……
從你出生那一刻起,你的父母就開始了無怨無悔的付出,把自己能擁有的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能讓他們成長,心甘情愿,不求回報。
03
前途是你自己的
做父母的不求回報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回頭。你的爸媽能陪你一時,卻不能伴你一生。
你的爸媽深知能留給你的,就是要讓你明白:要贏得他人的尊重,要過上幸福的生活,只能努力用自己的能力爭取一個美好前途!
因為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財富終不長久,生活會告訴你要靠自己才能真正成功。
而孩子你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要不斷地積累知識,塑造美好的品格。你的付出,會在未來給你一個回報。
但那個時候,可能爸媽已經(jīng)兩鬢斑白,步履蹣跚。你也會明白,你的爸媽所做的努力,他們最終得不到什么,一切都是為了你。
04
對你嚴厲批評
只是因為愛的太深切
有人說“慈愛殘酷”,可能也就是古人常說的“愛之深,責(zé)之切”了吧!
不許你看電視,限制你上網(wǎng),監(jiān)督你作業(yè),克制你的貪玩,甚至你有時候不小心犯了錯,怒氣洶洶地頂撞起來,氣急敗壞的父母也會“兇”你幾句。
你委屈難過,難道你的爸媽心里就會好過嗎?
身為父母,多想讓你知道,爸媽對你的責(zé)怪和批評都是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地嘮叨大道理,都是為了能讓你早點兒懂事,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多少年前,當(dāng)父母也還是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多少不服氣,有多少年少輕狂。但是,人都是長大之后才能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踏著父母的肩膀成長起來的。
05
你為青春拼搏
父母也付出百倍辛勞
青春,是一個美好的詞語。
在這個青春的校園里,每個孩子都擁有平等的機會,你可以去編織自己的遠大夢想,也可以描繪自己的理想天空;你在付出多少,也必定會收獲多少。
在那里,你學(xué)習(xí)的成果、為人的優(yōu)異,與家庭無關(guān)、與相貌無關(guān)、與“拼爹拼媽”都沒有關(guān)系。所以有人說,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不奮斗的青春,終留下悔恨!
當(dāng)很多人已步入社會,甚至到了不惑之年,仍在悔悟:原來青春時期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拼一把,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而作為你的爸媽,不想讓你因為未來而擔(dān)憂,也不想你成年以后仍抱有遺憾。
他們愿意在你成長道路上,陪你一起面對困難,陪你一起分享喜悅。父母自己的辛勞,從來不輕易說。
親愛的孩子,作為你生命中最親的人,愿你能理解到發(fā)自肺腑的父母心聲。爸媽只是盡自己的努力,陪你一起耕耘。
但你要明白,讀書并不是苦難,而是學(xué)習(xí)和成長的過程。你只有經(jīng)歷了成長,在矢志不渝地發(fā)奮學(xué)習(xí)后,生活才會為你打開幸福的大門。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由苦難組成,只不過每個人的苦難不一樣而已。讀書是人生路上的經(jīng)歷,人生有經(jīng)歷才得以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