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育兒知識:父母不要隨便給孩子扣帽子

發(fā)布時間:2020-08-03 教育孩子筆記 教育基礎知識筆記 教育理論知識筆記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學好,而且最好優(yōu)秀于別人,他們覺得這是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這過程中,不能清醒認識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為是”,對管教孩子有害無益,雖然出發(fā)點雖然沒有錯,但在教育過程中,卻往往會出現不尊重孩子成長規(guī)律,而違背教育原則的事情發(fā)生,而如果這樣,不但教育效果不好,還會惡化親子關系,到頭來,父母會感覺頭痛,覺得自己一番“苦心”無用武之地,管孩子咋就那么難呢?

其實,我現在也有一番“苦心”沒得到好報,那就是,我希望小容小韜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卻見效甚微,如果孩子“不懂禮貌”,甚至有些“榆木疙瘩”的感覺,你會著急嗎?

說來簡單,就是打招呼的問題。兩人從不到兩歲上幼兒園,還不會說話時,我就開始教兩人“見了老師要問好,然后回家時要跟老師說‘再見’!”,這個規(guī)矩呢,兩人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領會到了,不會說話時,也會擺著小手來表示“再見”了??墒?,兩人對此并不在意,經常需要我提醒,甚至一直到現在四歲,還經常顯得那么“不懂事”,那就是不喜歡主動打招呼,甚至每次放學回家,老師都要主動跟兩人說,“小容小韜再見!”,可即使這樣的熱情,都提名道姓了,兩人都懶得應對。

唉,咋這么“沒禮貌”呢?

但我一般不會把這頂“沒禮貌”的帽子往兩人頭上扣,或者說,“你們要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或者“你們這樣真沒禮貌!”然后就強制糾正過來。我覺得小容小韜這樣的表現,不是因為不懂事,只是不想而已。我們都喜歡孩子懂事有禮貌,頭腦靈活,待人周到,大家也看到了嘛,研究都調查顯示,一個人的成功,智力方面的因素只占10%,占90%的其它兩大方面是情商和努力。有禮貌應該屬于情商范疇吧?你看看,社會上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待人接物多圓滑呀,有強大的社會關系網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可是,就小容小韜這個樣子,還社會關系呢,連最起碼的“再見”都懶得說。

我不往兩人扣帽子,是不想給兩人一些空洞的壓力,一是希望兩人有一天能自己認識到,跟別人保持互動或者友好有多么重要,相處是一門學問,人在社會上,早晚都會有自己和別人的相處方式。二是我不喜歡用我所認為的待人方式去影響孩子,應該怎樣做,我其實已經很清楚的告訴兩人了,那么怎樣去實施,那是兩人需要去克服并實現的事情了。三是亂扣帽子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或是不了解,你知道嗎?父母的很多鞭策和鼓勵有時候并不能給孩子帶來力量,效果可能經常相反,你越鼓勵,孩子越退縮,因為你的態(tài)度已經在表明,孩子,你自己根本不行!

所以,適當的鼓勵有必要,孩子明白了,就不需要說太多了,說太多就表明父母對孩子的表現已經不淡定了,而孩子能很明白的就能洞穿父母的心理,那就是,父母的話充滿希望,其實是對我很失望了。

那天,我陪兩人在青草河公園散步,碰見一退休老同事,因為以前在一個辦公室,所以非常熱情的聊了一會兒,老同事自然非常喜歡小容小韜,龍鳳胎嘛,就算不是熟人,也喜歡看一看??墒?,兩人很淡定的站在那里,對老同事的熱情皺著眉,簡直一幅不耐煩的樣子。出乎意料的是,同事一轉身,小韜就跟我說,“爸爸,我沒叫她‘奶奶‘!”。我吃了一驚,呀,小韜怎么知道我希望他叫老同事“奶奶”呢?關于這一點禮貌,我以前只告訴兩人兩件事,一是見到老師熟人要問好,走時說再見;二是見到爸爸媽媽的同事,男的叫叔叔,女的叫阿姨,老的叫爺爺或奶奶,這是最起碼的禮貌。原來,我說的這兩點兩人早就領悟了,只是行動上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不但如此,雖然沒表現出來,但兩人對我心里對他們的期望真是了如指掌呀,否則,小韜怎么會這樣準確的跟我說“我沒叫她‘奶奶’”呢?我在想,很多父母覺得他們了解孩子,而事實是,孩子更了解父母,他們知道父母要對他們說的話,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還有父母將以何種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

所以,扣帽子有用嗎?比如如果小韜沒叫老同事“奶奶”,我便給孩子們扣上“沒禮貌”的帽子,雖然是想讓他們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但對孩子來說,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和不信任呀,而事實是,孩子們的心里都透亮著呢,他們知道什么是“有禮貌”,并且一直自己在監(jiān)視自己的行動呢。如果父母不適當的激勵反而就是一種反感了。

那我們父母應該做的是什么?

一是提醒

不管是什么原因,是害怕還是不習慣,或者是忘記,最起碼的禮貌應該保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即使兩人不情愿,我也會具體到行動上告訴兩人,“快跟老師說‘再見’!”或者當別人主動跟兩人打招呼,我會提醒兩人說,“你們要回應‘你好’,明白嗎?”,原則上的東西我就不講了,比如要懂禮貌呀,做好孩子呀什么的,具體的行動比這些空空的話語有用多了,至少它能讓孩子明白應該怎樣去做。

二是溝通

比如小韜剛才跟我說“我沒叫她‘奶奶’!”時,我就故作驚訝的問,“對啊,你怎么沒叫她‘奶奶’呢?”小韜說,“因為我害怕?!卑?,害怕什么呀。不過,也可以理解,對于不熟悉的人,小容小韜是很戒備的?;蛟S熟悉后,會主動叫“奶奶”吧?這時候就可以順勢鼓勵一下了,“那你以后再見到她,叫“奶奶”好嗎?”,小韜有些猶豫,但還是努力點了點頭。

三是幫助孩子去實現

教育孩子時,要具體事例具體說,這樣才更有指導性,孩子也更易于去實現。就像我們夸獎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或者“你真勇敢!”,或者“你真漂亮!”等等,這都是一些空話,或許在我們大人心里,我們知道這些話的標準,但對孩子來說,是空的,他們不知道“好孩子”具體表現在哪,比如很多孩子認為只要做父母喜歡的事就是“好孩子”,而失去了對事情本來就應該具有的態(tài)度。要避免這一點,夸獎時就要具體到一件事情上,比如小容小韜爭玩具,我勸小韜先讓給小容,小韜最終同意后,我會說,“小韜讓小容先玩,真是好孩子!”這就表明,小韜因做這件事而是“好孩子”,跟聽爸爸的話是兩碼事?;蛘呶乙笮∪荽魃习l(fā)卡,我會說,“小容戴上這個發(fā)卡真漂亮!”那小容就會很明白的把“發(fā)卡”和“漂亮”聯(lián)系到一塊兒。如果不是具體事情具體說,只經常說,“你真一個好孩子!”“你真懂事!”等等,那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孩子對這些評論會慢慢失去喜悅,并懶得理會了。

所以,如果要幫助孩子實現,不管這頂帽子好或壞,都不要隨便扣,根據事情實話實說就好了。

其實,關于“禮貌”這件事兒,小容小韜已經進步好多了。兩人不是那種嘴巴很乖,很會說的人,或許每個孩子有什么特點,小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但我們也應該相信學習的作用,還有引導的力量,關于如何做才更有“禮貌”并適合自己的行為方式,相信小容小韜會自己慢慢去體會并實現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不要給孩子扣上“膽小鬼”的帽子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八褪悄懽犹?!”丁丁爸媽言語中常常透著無奈,但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家長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就會使孩子從主動學習變?yōu)楸粍訉W習,從而更加依賴父母?!睆V州眾慧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資深心理咨詢師黃家良說。一兩歲是孩子學習和模擬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鼓勵他們去嘗試,而不是禁止、阻撓。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就會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

黃家良說,要鍛煉孩子的膽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圍內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對灶臺上的火感興趣,建議家長拿著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讓他感覺一下高溫再收回來,隨后問問孩子痛不痛,告訴他離火更近手會更痛,所以不要隨便玩火,等長大了再學用火,這樣既不會讓孩子過于害怕,又能讓他們了解火的危險性。

其次,要注意親身示范。沒跳過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緊張,即使看人家跳得高興,自己也不敢嘗試。若是家長先跳給孩子看,再把孩子帶上一起跳,在這個過程中教導他、幫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并喜歡上這樣的游戲。

專家提醒,當孩子不愿意與其他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愿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只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

育兒觀念: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


育兒觀念: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

——《教育漫話》閱讀筆記(1)

我小時候,爸媽常這樣激勵我:好好學習,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媽一定給你買什么什么。記憶中,最大的一次物質獎勵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給我買了一塊雙獅的女表(父母一定攢了好久吧)。在村中學,那算是數得著的好表,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類似于這樣與成績掛鉤的獎勵,在中國家庭中似乎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一茬茬的孩子就這樣在物質的誘惑下慢慢成長。我不知道別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強的虛榮心,反正我有,而且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來培養(yǎng)正視它的勇氣,目前依然在努力改正的路上。

讀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時,我被某些章節(jié)的內容震撼了。如果我的媽媽,多年前能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媽媽看到這本書就好了。這本書,寫作于17世紀,至今依然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版發(fā)行。

“看到他念了書,就用美味酬勞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諾給他鑲有花邊的領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給予的這種種報酬和獎勵,不就是認為這些東西是好的,是他應該追求的,從而鼓勵他去向往這些東西,使他習慣于把自己的快樂放在這些東西上面嗎?除此之外,難道還有什么別的解釋嗎?”

所有好的行為都用物質來獎勵,這是不是也在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最棒的東西就是物質?我們應該用盡一生的精力來追求它?再也沒有比物質更值得我們付出的了?當然,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很多家庭中,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家庭中,父母一輩子都在為生存奔波,他們視吃好穿好用好為成功人生,對子女的要求也大抵如此。對于窮人來講,價值觀的問題遠不如生存的問題那么迫切。作子女的,當然不能苛責父母,但應以此為誡。

和我同齡的一位媽媽說:“我小的時候,沒玩過什么玩具,也沒穿過好衣服,現在有能力了,什么都想給孩子買好的。小區(qū)里的孩子有什么,我家孩子一定得有,不能虧了孩子?!?/p>

我聽了覺得十分耳熟:哦,原來我小的時候,我媽媽也經常講這樣的話,不過把“小區(qū)里的孩子”換成了“鄰居家的孩子”。

為什么在養(yǎng)育孩子上,歷經那么多年,竟然沒有絲毫進步呢?我們依然在用物質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以為這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近日,讀到一則故事:

一對年輕的夫婦,想給他們快滿周歲的兒子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可是,送什么好呢?一番思量之后,這對年輕夫婦在一個早晨,換上工作裝,一人手拿一把鐵鏟,去自家院子里開始挖地。

他們工作很繁忙,只能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去挖坑。一天一天地積累下來,幾個月后,院子里終于出現了一個挖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坑。年輕夫婦在這個坑里填入沙子——一個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現了。這個沙坑便是他們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這份禮物令兒子快樂極了,小家伙每天都在沙坑里拿著小鏟和小桶跌跌絆絆地玩沙子,那個沙坑帶給他的童年樂趣,就像沙子一樣多得數不清。

這個小男孩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孩子的玩具不應該全部通過購買得到。不買玩具的好處是,可以防止兒童常常由于購買而擁有過多的玩具,從而養(yǎng)成一種見異思遷、貪多務得的心理,內心總也不得安寧,雖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卻時時都在追求更多的東西,對自己已有的東西總也不感到滿足,在說話之前就學會了驕傲、虛榮和貪婪?!獠恢?,從小奠定節(jié)制欲望的良好基礎,乃是成就知足常樂的幸福人生的一條捷徑!”

“孩子的玩具要自己做,至少也得自己努力試著去做。在幼兒眼里,一顆光滑的石子、一張紙、一串鑰匙,乃至任何拿在手中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東西,都很好玩,其好玩的程度并不亞于那些要花大價錢買來的玩具?!?/p>

對孩子而言,物質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有能力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當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隨便拿物質當獎勵,以免在無形中誤導孩子的價值觀。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比物質帶給人的幸福感更強烈、更持久,比如和孩子一同旅行,一同涂鴉,一同放聲高歌,一同傻笑不止,再或者,依偎在一起說說悄悄話……

育兒知識:孩子跌倒,家長要不要扶起?


相信很多有小寶寶的家庭中父母都會碰到這種問題。孩子跌倒,家長要不要扶起?這個問題確實困擾了一些家長。我的答案是要看情況。且聽我細細說來:

孩子跌倒在地,有的并不嚴重,有的跌得比較嚴重,所以要根據情況來對待。

一、孩子跌得不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站起來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呢:“摔一跤沒關系的,快點自己起來?!比绻莻€男孩子的話,爸爸媽媽還可能會加一句:“你是個男子漢,摔一跤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快起來。”這兩種話聽起來好象都沒有錯,因為孩子跌得并不嚴重呀!但是仔細想想,當我這樣去對孩子說的時候,孩子會有什么感覺呢?他會感到你沒有理解他跌倒后那種傷心的感受。雖然他可以自己起來。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一句溫和而關心的話。

正確的做法是:

“寶貝,你跌倒了,告訴媽媽你現在怎么樣了?痛嗎?”先問問孩子的感受,孩子瞬間就會感到媽媽是關心自己的。然后再看看孩子的身體,有沒有受傷。如果看到孩子跌得并不嚴重,只是輕微的跌倒后,媽媽再對孩子說:

“寶寶不用擔心,走路跌倒沒有關系的,以后走路的時候眼睛看著腳下的路,慢慢走。”

“來,自己站起來試試,我們繼續(xù)走。”

如果孩子不想站起來的話,我們再繼續(xù)鼓勵他:

“媽媽相信你能自己站起來的?!?/p>

然后微笑地看著孩子等他自己站起來。

二、孩子跌得比較嚴重。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父母不要表現出過于擔心,因為你的焦慮心情會影響到孩子。他會認為自己真的是跌得很嚴重了,站不起來了。所以,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跌倒表示同情:“寶貝跌倒了,讓媽媽看看好嗎?”如果是腿受傷了,就不要求孩子自己站起來了。這個時候可以問問孩子:“你需要我的幫助嗎?要媽媽扶你起來嗎?”有的孩子很堅強,他不需要媽媽扶,想要自己站起來,那么,我們就先讓孩子試試。如果孩子真的感到很痛了,那么媽媽再把孩子扶起來。只有等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時,我們再去幫助孩子。

在孩子跌倒后,大多數父母都想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品質。讓孩子自己站起來。但我們要考慮到在培養(yǎng)孩子品質的同時,不要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是冷漠的。這樣的話,孩子以后也會模仿你的樣子對他人的痛楚表現出冷漠。

育兒知識:為孩子學做“狠心”父母


乍看這個題目挺嚇人,當父母的愛孩子還來不及呢,怎么會做個狠心的爸爸媽媽?其實,所謂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對孩子的不足及哭鬧要堅持說“不”;二是父母針對孩子的性格弱點及時糾偏不能姑息。

為了孩子學做狠心父母

教育孩子的關鍵期是從出生到3歲以內。這段時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習慣成型期。如果過了這個最佳時期,糾正起來會很困難。

對孩子的哭鬧說“不”

記得女兒1歲時因家人過分疼愛,使她養(yǎng)成了用哭做武器以達到目的的習慣。孩子變得很任性,慣壞的孩子將來很難管教。于是我與家人商量要讓孩子懂得哭鬧不能解決問題,遇事要講道理。如果她吃飽、睡好,沒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只是無理取鬧,就要對孩子的哭鬧說“不”。雖然每當此時是父母最心疼最難熬的時候,但只有狠狠心堅持住才能讓女兒改掉用哭鬧做武器的壞毛病,才能為以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與女兒“斗爭”了幾個星期,女兒終于懂得無理哭鬧是沒有用的,不再動輒就用哭鬧做武器了。

每次對孩子說“不”時我注意三點。

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對孩子講道理之前先要弄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針對孩子的思想告訴她我們的想法,讓她明白為什么不可以。

二、有些道理需要平時的潛移默化及點滴積累。這樣,孩子才能理解一些規(guī)矩是必須遵守的,一些命令是必須服從的。

三、與女兒做朋友,經常與女兒交流,并把女兒作為家庭的重要成員,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對女兒講一講。這樣孩子對大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就更容易理解,避免或減輕孩子對管教的逆反心理。

糾正性格弱點越早越好

最難做到的是發(fā)現孩子的性格弱點如何糾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孩子越小,性格還沒有定型,越好糾正。糾正不良性格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需要父母的狠心和耐心。

具備一個好的性格對孩子將來成長很重要。如何讓她變得開朗大方呢?我想最好的辦法是盡量帶她多接觸人、接觸社會。只要能夠邁出第一步,孩子就會發(fā)現并沒有什么可怕的。

育兒知識:父母會慣壞孩子的壞習慣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后長大成人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臟”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時,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準反應會是措手不及。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后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后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臟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yǎng)成他日后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凈,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后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fā)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象這種心態(tài)“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后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借口找臺階下,孩子們以后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干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育兒知識:因為一雙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讓父母懊悔不已


提起“鞋子”我想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每天也都會和它打交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鞋的種類和樣式也是越來越多,可選性也多了,但是很多人對鞋子的了解并不多,挑選的時候也只是看看樣式,殊不知“鞋子”里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家長朋友們給自己孩子選鞋的時候更是不能馬虎,有可能您的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給孩子帶去永久的傷害。

先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茜茜(化名)是一位寶媽,她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寶小叮當(化名),小叮當今年兩歲半,這個年齡的寶寶大都比較好動,叮當平時更是活潑的不得了,平時都是茜茜帶叮當,寶寶的衣物也大多是她來購買,茜茜給寶寶選的鞋都是一些款式新穎外觀漂亮的,有一次她們一家三口去附近的超市買東西,當天特意給寶寶穿了一雙掛飾很多的小靴子,在乘坐超市滾梯的時候,小叮當鞋上的掛飾剛好卡在滾梯防護板的縫隙里,隨即寶寶摔倒在滾梯上,還好茜茜老公反應快,立刻抓住了寶寶,隨后送到醫(yī)院,經檢查寶寶是右手骨折,還好是茜茜老公反應迅速,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這件事發(fā)生讓茜茜懊悔不已,從那以后在鞋子的選擇上也十分的注意了。

通過這個案例讓我們了解了給孩子選擇鞋子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樣的鞋子不能給孩子穿呢?選錯鞋子又會有什么樣的嚴重后果呢?下面我來為大家總結一下。

1.不能給孩子穿掛飾、裝飾物特別多的鞋子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案例那樣,鞋子上的裝飾物過多,就容易使孩子在運動過程中絆倒發(fā)生危險。因此家長們在給寶寶選擇鞋子的時候盡量挑選那些結構簡單的鞋子。

2.不要給孩子穿過大的鞋

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腳長得快,買鞋就要買大點兒的,這樣能多穿一段時間,其實這樣的想法也都可以理解,但是這種大很多的鞋子也會給孩子帶來危險和傷害。

孩子天性好動,穿大很多的鞋就會不跟腳,這樣在孩子運動的時候也容易摔傷。

過大的鞋會讓小腳在大鞋中得不到固定,不僅容易引起足內翻和足外翻的畸形發(fā)育,嚴重的還會影響以后走路的正確姿勢。

那么應該給孩子選多大的鞋呢?正確的做法是選取內長度比腳大0.5~1cm的鞋最為合適。

3.不要給孩子穿很重的大頭皮鞋

有些家長經常給孩子穿大頭皮鞋,認為這樣打扮孩子很時尚,但是這種大頭皮鞋一般鞋底都會比較重、鞋頭偏大。穿它會使重力不能均勻分布,足部支撐點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容易摔傷孩子,長期穿這種鞋還會讓孩子膝關節(jié)的肌肉負擔過重,不利于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4.不要給孩子穿太軟的鞋子

如果鞋子太軟,就不能夠對腳起到有效的支撐,這樣孩子走起路就會特別的累,還容易引起踝關節(jié)和韌帶的損傷,嚴重的也會形成不正確的走路姿勢。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我想家長朋友們就不難給孩子選出一雙好的鞋子了。千萬不要再讓錯誤的選擇影響了孩子的一生,讓更多的家長自責、懊悔了。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育兒知識:四個時間千萬不要批評孩子


一般家長在家里對孩子進行行為指導和批評教育都是隨心所欲的:孩子放學不專心做作業(yè),而是直奔電視機或電腦,家長就開始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這是一種教育的誤區(qū),不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教育與批評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選擇一個時間坐在一起,開誠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機會提出對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對父母提出意見。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認識到錯誤,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訂出改正錯誤的計劃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強,他對于自己寫下的計劃是會認真對待的。

【這幾個時間點切莫批評教育孩子】

教育與監(jiān)護孩子雖是父母的權利,但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批評孩子。有些時間父母不應該批評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門時。一日之計在于晨,父母要幫助孩子懷著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溫馨地與孩子道別,而不是讓孩子從早上開始就受氣。

二是一起吃飯時。很多父母平時不抽時間陪孩子,只有吃飯時專心面對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問題,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問題,就開始教育孩子。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食欲,破壞本來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氣變壞時。父母脾氣已經很壞,很容易一張嘴就罵人,結果傷了孩子,也損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愛形象。此時,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氣和后再開口。

四是發(fā)生直接沖突時。孩子說好晚上8點回來,結果10點才回來。父母早已窩了一肚子火,這時如果開口,必然發(fā)生直接的沖突。倒不如把事情壓后,等第二天再聽孩子解釋。而且,父母表現了寬容與大度,會讓孩子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借鑒:古人批評孩子也講時機】

古人對批評教育孩子的時機也很講究,他們認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過錯的時候,不應該責備。清人陳繼儒認為“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他認為以下七種情形不宜批評孩子:

第一,“對眾不責”,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第二,“愧悔不責”,即慚愧后悔不責備孩子。

第三,“暮夜不責”,即夜晚不責備孩子。

第四,“正飲食不責”,即吃飯時不責備孩子。

第五,“正歡慶不責”,即正在歡慶時不責備孩子。

第六,“正悲憂不責”,即正在憂傷時不責備孩子。

第七,“疾病不責”,即正在患病時不責備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適的時間與合適地方采用合適的方法教育批評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評的效果自然好。

相關推薦

  • 不要給孩子扣上“膽小鬼”的帽子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
    2021-12-13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 育兒觀念: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 ——《教育漫話》閱讀筆記(1) 我小時候,爸媽常這樣激勵我:好好學習,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媽一定給你買什么什么。記憶中,最大的一次物質獎勵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給我買了一...
    2020-11-17 閱讀全文
  • 不要隨便嚇唬孩子 幼兒正處在身體技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在發(fā)育過程中可能會對各種各樣的事件產生恐懼,精神帶來壓力,會加劇他們的內心沖突,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記得放學時有這么一幕:孩子不知...
    2020-11-17 閱讀全文
  • 不要隨便束縛孩子的舉動 在幼兒園里,由于孩子太多,不管老師再細心,有時也難免照顧不過來。于是,在孩子午睡時,我一般就要求孩子脫外衣、外褲、鞋子睡覺。襪子不要求脫,因為好多孩子脫了都容易弄掉,到起床時,往往讓老師到處的幫他們找...
    2020-12-23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孩子跌倒,家長要不要扶起? 相信很多有小寶寶的家庭中父母都會碰到這種問題。孩子跌倒,家長要不要扶起?這個問題確實困擾了一些家長。我的答案是要看情況。且聽我細細說來: 孩子跌倒在地,有的并不嚴重,有的跌得比較嚴重,所以要根據情況來...
    2020-06-20 閱讀全文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

2021-12-13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不要隨便給孩子物質獎勵 ——《教育漫話》閱讀筆記(1) 我小時候,爸媽常這樣激勵我:好好學習,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媽一定給你買什么什么。記憶中,最大的一次物質獎勵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給我買了一...

2020-11-17 閱讀全文

幼兒正處在身體技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在發(fā)育過程中可能會對各種各樣的事件產生恐懼,精神帶來壓力,會加劇他們的內心沖突,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記得放學時有這么一幕:孩子不知...

2020-11-17 閱讀全文

在幼兒園里,由于孩子太多,不管老師再細心,有時也難免照顧不過來。于是,在孩子午睡時,我一般就要求孩子脫外衣、外褲、鞋子睡覺。襪子不要求脫,因為好多孩子脫了都容易弄掉,到起床時,往往讓老師到處的幫他們找...

2020-12-23 閱讀全文

相信很多有小寶寶的家庭中父母都會碰到這種問題。孩子跌倒,家長要不要扶起?這個問題確實困擾了一些家長。我的答案是要看情況。且聽我細細說來: 孩子跌倒在地,有的并不嚴重,有的跌得比較嚴重,所以要根據情況來...

2020-06-2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