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面對哭鬧的孩子該怎么做?
發(fā)布時間:2020-07-21 家園共育 幼兒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教育筆記家園共育:面對哭鬧的孩子該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開哭!不管你是因為心疼孩子,還是覺得煩躁不堪,總而言之,這個時候,只要你一個沒承受住,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和孩子的這場“爭斗”中,你又輸了,你又妥協(xié)了。一次,兩次……時間一久,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僅僅只是哭鬧而已,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于是,哭鬧就成為了孩子的武器。但是,小朋友當(dāng)眾撒潑任性,大人真的很尷尬的。對此,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呢?
孩子為什么會任性?
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有時候,孩子哭鬧僅僅只是因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還小,他不知道該怎么和爸爸媽媽表明自己的愿望。當(dāng)然,有些孩子當(dāng)眾胡鬧可能是被關(guān)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哭鬧只是不想被冷落。
過于溺愛的結(jié)果
過分的關(guān)愛,更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依賴的心理,特別是現(xiàn)在的家庭里多是只有一個孩子,全家人都圍著孩子一個人,無微不至、事事躬親。一旦孩子犯了錯,就各種袒護、遷就,不能狠下心正面教育,長此以往,孩子不任性才怪。
管教缺乏一致性
家里每個人都在管教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力度自然也會產(chǎn)生沖突,特別是孩子任性的時候,若是有人嚴(yán)厲,有人偏袒,孩子有了靠山,自然會越來越任性。
哄騙教育的惡果
有的家長或老師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隨意哄騙孩子而不去兌現(xiàn)承諾,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很失望委屈,對成年人失去起碼的信任,以后不管大人說什么都不會聽了……
模仿的結(jié)果
當(dāng)孩子看到別人的任性行為時,總會感到好奇,若是對方的任性行為,還得到了不錯的結(jié)果,那孩子就會進行模仿,進行試探,看自己這樣做會不會也能得到“好的結(jié)果”。
孩子任性怎么辦?
冷靜,不要亂了節(jié)奏
孩子任性哭鬧,沒關(guān)系,別因為尷尬慌了神,記住,沒那多人有閑心一直盯著你看!孩子任性的時候,你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亂了節(jié)奏。冷靜面對孩子,要讓他知道撒潑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慢慢平復(fù)孩子的情緒。
擺明你的態(tài)度
孩子任性哭鬧很可能是因為想要某個玩具,或者是不想做某些事情,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哭鬧是不行的,你不會因為孩子哭鬧而答應(yīng)他的要求!這樣也能讓孩子更快地意識到胡鬧是行不通的。
不給孩子任性的機會
每次跟孩子交流互動都是一次相互的考驗,他在考驗我們,我們也在考驗他。如果小朋友一哭鬧,就給他糖吃。那么下次活動就別指望他老實待著了。撒潑哭鬧的噩夢一定會再次上演,任性既然能換來糖果,當(dāng)然要多任性幾次。
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旦他的注意力被別的東西吸引,就會馬上忘掉現(xiàn)在的事情。如果孩子一直哭個不停,怎么勸都沒用的話,你可以給他擦擦臉,然后說點兒別的事情,等給他擦完,他也鬧完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園共育: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哭鬧該咋辦?
假期剛過,每個幼兒園門口幾乎都能見到哭鬧不止的孩子。
中秋節(jié)三天假期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溜走了~~今早晨吃完貓糧,大喵上班路上途經(jīng)一所幼兒園,聽見一聲聲凄厲的哭鬧,聞聲看去,一位小朋友像小猴子一樣掛到他爸比的身上不下來,并且哭鬧的厲害,別的家長建議一旁的老師過去安撫孩子,老師無奈的搖頭,顯然之前已經(jīng)安撫過,但效果并不明顯...
這是典型的“寶寶節(jié)后綜合癥”的癥狀--拒絕入園,即入園恐懼癥。這并非“不可治愈”,需要家長和園方雙管齊下,標(biāo)本兼治。
家長“藥方”(四點):
1、調(diào)整孩子的心態(tài),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
建議先給小寶寶心理暗示,告訴他爸爸媽媽馬上要去上班了,寶寶也要去上幼兒園了,要讓他提前有一個心理準(zhǔn)備,而且要知道過完節(jié)后上班和去幼兒園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事情,大家都需要遵守這樣的規(guī)則。
2、給孩子一個關(guān)心同伴的啟示如果寶寶還是死纏爛打地和爸爸媽媽討價還價或是耍賴不想去幼兒園,這時家長們千萬不能對孩子失去耐心,您可以稍微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和寶寶說,放假這幾天,班上的小朋友們不知道他們過的怎么樣,你可以上幼兒園問問他們,也可以給其他小朋友打打電話,相約一起回幼兒園,這樣,小寶寶也會有興致想去幼兒園找其他小朋友玩。
3、給孩子發(fā)出一個必須入園的指示
長假結(jié)束后返回幼兒園的第一天,當(dāng)把孩子送到班級門口時,家長也要調(diào)整心態(tài),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得太嚴(yán)重。您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今天一定要入園上學(xué)。把幼兒送到班里,交給老師以后,愉快地和孩子說再見,然后一定要馬上離開。當(dāng)您離開之后,老師會用各種方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孩子不一會就會很開心地玩起來。
4、給孩子一個會按時來園接他回家的提示
家長把寶寶送到幼兒園后,做法還和以前分離時一樣,要講清楚什么時候來接他,愉快地親親或者擁抱一下,然后從容離開。要特別多強調(diào)一句“我會按時來接你!”,這樣做更能讓寶寶有安全感。
老師“藥方”:
1、帶他的“好朋友、小伙伴”來勸他
老師注意觀察每個孩子都是經(jīng)常和誰一起游戲,和誰玩的比較好,當(dāng)有孩子出現(xiàn)“入園恐懼現(xiàn)象”時,可以把他的小伙伴領(lǐng)過來,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比如暗示小伙伴詢問他假期怎么過的呀,咱們一起去玩什么等等...同齡人之間往往更有共同話題。
2、找到孩子比較感興趣的“點”
根據(jù)老師平時對孩子的觀察,找到孩子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事物甚至約定,當(dāng)孩子拒絕入園時,用一種比較有“獵奇感”的口吻提出這個話題,并加以潤色,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
3、找情緒比較穩(wěn)定的孩子當(dāng)榜樣
老師平時多關(guān)注自己班上的孩子,有哪些比較懂事,情緒波動不大,節(jié)后能正?;蛘吒吲d的入園,詢問他們假期怎么過的,然后把這一類小朋友樹立成小小的榜樣,若有小朋友入園哭鬧,可以將這類孩子的事例講給他聽。
4、給孩子描述上課之后的內(nèi)容
根據(jù)今天的備課,找出比較吸引孩子的課程內(nèi)容,然后給孩子描述。比如“咱們一會上游戲課哦,是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你準(zhǔn)備扮演小紅帽呢還是大灰狼呢?”
總之,對于這一類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讓他意識到節(jié)后就應(yīng)該上幼兒園了,不能隨意曠課或者請假,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意識和堅強的性格。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呢?
提議海扁孩子一頓的家長的做法是過激的。成人依仗著比小孩在體力上更大的優(yōu)勢而處以懲罰,只能暫時平息這場風(fēng)波,其實矛盾會愈加深刻。小孩因為懼怕家長的武力處罰而暫時委曲求全,不代表他們心里服氣。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們的態(tài)度可能會變本加厲;
而聽之任之的家長做法就比較消極,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家長還是要對小孩進行引導(dǎo)的;
建議冷處理的家長應(yīng)該也是經(jīng)過了一番實踐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最妥善的做法。
專家建議,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應(yīng)該做到如下三點:
首先,家長應(yīng)該糾正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家長認為的不聽話都是孩子的錯。成人和孩子的社會經(jīng)驗和所處的地位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注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樣的,成人不能簡單地給孩子的行為加上標(biāo)簽。而是應(yīng)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習(xí)慣,探尋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做的深層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讓孩子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其次,家長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經(jīng)常做類似的事情?發(fā)脾氣的時候當(dāng)著孩子的面,吵架的時候也當(dāng)著孩子的面,對孩子的問話敷衍了事甚至無動于衷。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就應(yīng)該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時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徹底改變孩子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最后,家長要適時引導(dǎo)孩子。
孩子鬧脾氣不聽話的時候不需要家長的火上澆油,硬碰硬,這樣只能將矛盾激化。正確的做法是盡量平息矛盾,給予孩子安撫,同時,找尋合適的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dǎo)。只有當(dāng)孩子心平氣和心情愉快的時候,家長的說教才能發(fā)揮作用。這時候,家長應(yīng)該盡量講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來教育孩子,切忌給孩子講大道理,以孩子能聽懂為宜。家長要注意不要頻繁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來講多次,這樣只會讓孩子不耐煩或者產(chǎn)生抵觸情緒。
孩子不聽話,并不只是孩子的問題,家長們也有責(zé)任。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給孩子一個公正的評判。希望廣大的家長都能從心底尊重孩子,善待孩子的行為。
當(dāng)孩子哭鬧,你會怎么做?
當(dāng)孩子哭鬧,你會怎么做?
剛看到一則新聞,一家人因為三歲孩子的哭鬧而發(fā)生的不幸。事情源于在高速路上一對夫妻帶著三歲的兒子去旅行,由于孩子年齡小對方向盤產(chǎn)生了興趣,提出想要摸摸方向盤,這個要求一開始遭到了父母的拒絕。沒想到孩子馬上哭鬧起來,看到孩子哭鬧不止,孩子的媽媽一心軟就說“反正路上也沒有什么車,就給他摸一摸!”但是孩子進一步提出了要求想開搖搖車一樣轉(zhuǎn)轉(zhuǎn)方向盤,孩子的父母又再一次拒接。于是孩子又再一次哭鬧起來,孩子的媽媽再一次心軟,對孩子爸爸說:“你在一旁看著,手扶方向盤,如果有危險你也能及時阻止?!焙⒆娱_了一會兒后回到后座位??墒呛⒆铀坪踹€是不夠過癮又開始哭鬧起來,媽媽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再一次讓孩子開車,沒想到悲劇就這樣發(fā)生了,車子過橋時撞破圍欄直接沖到了水里,就這樣一家三口全部遇難。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活生生的發(fā)生在我們生活周圍。
看到這則新聞之后我感到非常震驚,也感到悲哀,因為孩子哭鬧不止,竟讓一個三歲的孩子在高速路上開車?這不是在玩過家家的游戲呀!這是對生命的不負責(zé),生命不應(yīng)存在僥幸!當(dāng)然這也讓我想到了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其實家庭中類似的情節(jié)每天都在發(fā)生,孩子不吃飯想吃冰淇淋,不吃就哭鬧不止;孩子在商場看到喜歡的玩具一定要買,不買就哭鬧耍賴;孩子一定要喝飲料,不喝就哭鬧;作為家長,當(dāng)你的孩子一味的提出無理的要求被拒絕之后,孩子哭鬧不止,你會怎么做呢?是心軟妥協(xié)?是嚴(yán)厲打罵?還是理性對待?我想對于心軟的父母,我能充分理解,畢竟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眾中之重,但是心軟不代表一味地妥協(xié)。作為成人我們對于孩子的行為應(yīng)該理性對待,妥協(xié)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蠻不講理,打罵也不能從根本得到良好的效果。有一段話我十分認同,“很多家庭對孩子的哭鬧是從“心軟”到“反思”再到“憤怒”變化的,以至于后來家長感覺孩子像脫韁的野馬蠻不講理,大人最后墜入了不大罵就管不了的無邊深淵,遺憾的是大人正是這一結(jié)果的始作俑者?!蹦敲丛鯓用鎸⒆拥目摁[不止呢?孩子是十分聰明的,觀察能力堪比甚至超過成人,所以要給孩子我覺得首先要理性對待孩子的行為,其次要有一定規(guī)矩,再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機會,當(dāng)然這個選擇是孩子喜歡并且家長也愿意發(fā)生的,最后就是家庭理念一致,我想只要做到這以上幾點,我們的孩子都會是個可愛、有禮貌的孩子!
‘面對孩子的哭鬧’所感
‘面對孩子的哭鬧’所感兒子這兩天表現(xiàn)不好,愛用哭來達到自已的目的。繼前天大哭并喊著“不要黑天!”后,昨天晚上竟為了要吃一根雪糕,連哭了兩次,搞得我們心煩意亂。事情的起因還得慢慢說起。
從幼兒園回家他表現(xiàn)很好,看到我從網(wǎng)上訂貨的電動玩具車和神奇貼紙高興得不得了,吃完晚飯后我們出去散步并接爸爸,因為在外面玩得盡興,小爸先回家了我們接著玩。天快黑了,我們回家,他之前就嚷著說:“我們?nèi)ソ影职植①I點雪糕吧?”我沒答應(yīng),但是人家記憶好,在回家的路上,他拉著我的手進了小區(qū)內(nèi)的小賣店,徑直拿起了雪糕讓我買,我不買但是小賣店的阿姨說,偶爾吃一次沒事的話,小家伙就連連接上說:“對,沒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也就趁機吃上一根,因為找不開錢就又買了一根回家。
回家后吃完一根他又想起了另一根,死活纏著我要吃?!安恍?!只能吃一根!”然后就不理他。這下像捅了馬蜂窩,他哭得震天地,還邊哭邊說:“就讓我吃一根吧?”我是鐵了心不讓他吃,那東西我只是偶爾允許他吃一次,他一下子還要吃兩根?而且還是在晚上快睡覺時?所以我的態(tài)度格外堅決。他也執(zhí)著,不停地哭喊著,足足哭了五、六分鐘,這其間他還知道喝點水補充體力,后來又纏著讓我抱,我給了他一個臺階,抱起他說他幾句,他就不哭了。然后就像沒事似的玩起來,再后來就洗漱上床睡覺。
誰知睡到半夜快十二點時,他突然間坐起來,哭著說:“我還要吃呀!再給我一根吧?”我以為他作夢了就起來拍他一下,他立即就哭開了,剛開始是哼哼幾聲,后來就又大哭了起來,我說他幾句,他根本不聽我的。小爸也被吵醒,沖著我就發(fā)火了:“都是你,給他吃什么雪糕?還留一根,他能不想嗎?”然后就到冰箱處把那根拿了出來,遞給我:“讓他吃!”我一見也急了:“不能吃,你拿走!”小爸氣得把雪糕扔到床上走了。兒子一見我們倆這樣吵了幾句,他倒不哭了,安靜地躺在床上。我把雪糕重新放入冰箱,回到床上對兒子說:“兒子,你這樣表現(xiàn)不好,不光吵醒了爸爸媽媽,也讓鄰居笑話,媽媽很傷心,媽媽不讓你吃的理由是因為雪糕是垃圾食品,偶爾吃一次倒可以,但是吃多了會肚子疼!不能長大個,不能開車!可你還這樣?!”說完話我長嘆了一聲,然后轉(zhuǎn)身背對兒子。小家伙伸出小胳膊,搬過我身子,摟住我脖子說:“我錯了!我以后不這樣了!”一時間我眼睛有些濕潤,他還是個孩子呀!我拍了一下兒子:“錯了,改了就好!媽媽謝謝你!”我親了一下他額頭,他又睡去。
兒子睡去,我和小爸怎么也睡不著,后來迷迷糊糊中感覺小爸又起來幾次,小爸睡著后一旦被打擾就很難再入睡,兒子的這次折騰最終導(dǎo)致小爸失眠了。這樣說來小爸的惱怒還是值得原諒的呢。
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那根雪糕不見了,小爸說他吃了。我禁不住大笑起來,我的可愛的老公怕兒子為了這根雪糕再鬧,竟然自已在半夜三更吃下了這根涼涼的雪糕?!笑過之后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早上兒子起床,精神如常,我買菜回來見他正坐在茶幾旁邊開方向盤車呢,昨晚的事他大概已不記得了。早飯前美美地吃著大櫻桃,一個又一個,笑容如花。
“面對孩子的哭鬧,細想想如果尋找原因的話首當(dāng)其沖是我們的不對,一次縱容他吃,又無法控制他節(jié)制,他還是個孩子,這個不良習(xí)慣說白了還是我們間接給養(yǎng)成的呀!”小爸的話讓我既感動又羞愧,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小的時侯替他把關(guān),督導(dǎo)他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xí)慣。想讓他不吃垃圾食品,我們不給他買回來,他就不會這樣鬧了。從源頭上將不好的習(xí)慣節(jié)住,相信下面就會水到渠成呀??!
孩子上幼兒園后一直哭鬧家長該怎么辦
Q:男孩3歲1個月,一說幼兒園就反應(yīng)特別激烈,如果明年九月份再入園會影響他的發(fā)展嗎?我該做些什么才能幫助他更順利的入園呢?
對于一個三歲一個月的孩子來說,入幼兒園太晚的話,我認為會有一些影響的。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家庭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到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和認知發(fā)展了,上幼兒園是必須的,也是需要的。
我透過你的描述,我感覺到在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中,應(yīng)該有人對幼兒園說了一些負面的信息,孩子也接受到了這些負面信息,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一些恐懼和擔(dān)憂。所以孩子對上幼兒園這件事情有極大的恐懼和反抗。
孩子對幼兒園有這么強烈的情緒反應(yīng),語言上的說服和講道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建議你多帶孩子到幼兒園去看一看,去玩一玩,讓孩子在幼兒園這個環(huán)境中自己感覺幼兒園,通過他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去了解幼兒園,這樣的話慢慢的他自己就獲得對幼兒園的認知。
同時,你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入園心理準(zhǔn)備的繪本,例如《幼兒園的一天》,《我愛幼兒園》。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和家里人從正向、積極的角度和孩子談?wù)撚變簣@,慢慢地孩子對幼兒園就沒有那么大的反抗情緒了。
Q:我家閨女兩歲半了,上小托一個月了,在學(xué)校玩得也不錯,可是每天回家,上學(xué)前還是會哭,怎么樣跟她溝通,讓她從心理上接受?
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了解,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實際上是從一個熟悉、安全的環(huán)境到了一個未知、陌生的環(huán)境,可能本能地天然地產(chǎn)生一些自然的情緒,如恐懼和害怕。到幼兒園以后,和媽媽分開的時候,孩子瞬間感覺到的是驚恐的情緒。
怎么調(diào)整自己呢?
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用哭泣來釋放自己的焦慮恐懼的情緒,這樣的釋放是她自我調(diào)試的一個過程,他在試著用自己的情緒與這個世界連接,然后逐步地與這個環(huán)境中的人連接。當(dāng)然可能大多情況下,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允許幼兒熟悉幼兒園里的老師、小朋友及幼兒園的生活。同時還要習(xí)慣并適應(yīng)沒有媽媽在身邊的生活。其實熟悉和習(xí)慣的過程,正是孩子擴大內(nèi)在空間過程。通過這個階段后,最終能夠接納與媽媽的分離。
從另一層面看,問題里家長會有自己的擔(dān)心:與孩子分離時的情緒,還有持續(xù)的時間,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我覺得作為我自己本身我也能夠理解你這樣的情緒,因為作為媽媽,我們自己與孩子分離,其實也有焦慮和擔(dān)心,我們也在調(diào)試自己,及孩子即將面對的新的生活。
當(dāng)孩子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需要帶著覺知、愛、包容和接納,調(diào)試好自己以后,請你用溫和輕松的語氣告訴孩子,“寶貝,與媽媽分開讓你有點擔(dān)心焦慮,是這樣嗎?”“哦,是的。媽媽與你分開的時候,也能感覺到有點害怕和焦慮,媽媽愛你。”允許她哭泣,這個過程實際上孩子會把恐懼的哭泣慢慢地轉(zhuǎn)化為傷心的哭泣。
允許孩子哭泣,害怕焦慮就會流淌和釋放。家長同時可以再次地說:“媽媽愛你,和你分離以后,我也會想念你的,當(dāng)你想我的時候,我想你可以把這個感受能不能告訴老師。然后,如果還是有點難受,可以請老師陪伴你來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這樣可以嗎?”
還可以在每次分離的時候,表達你對她的愛和想念,比如“媽媽還愛你,和你分開了,還會繼續(xù)愛著你,想念你?!币_定和友善地告訴她,老師會很好地照顧到你,老師也很愛你。
在每一天放學(xué)接到她的時候,要表達一下你對她的想念,要傾聽她的情緒,然后傾聽一下今天她開不開心,有沒有讓她感覺到不舒服的事情,然后有沒有需要你幫助到她的地方,當(dāng)她的內(nèi)在得到你很好的傾聽,然后情感得到關(guān)注,需求得到了滿足,我覺得從體驗分離的過程中,經(jīng)驗到了愛和支持,然后也獲得了內(nèi)在空間擴大的支持。
同時我覺得家長還可以做以下調(diào)整。
第一,可以適當(dāng)?shù)乇M量早接。每年我們班都會迎來新的孩子,如何幫助到新生,我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建議家長下午盡量地早一點來接這個幼兒,讓她通過比較短暫的幼兒園生活,感受到幼兒園生活實際上是一個愉悅短暫的過程,逐步來調(diào)整時間,逐步地適應(yīng),也符合了幼兒心理變化的過程。
第二,回到家里,作為媽媽的話,可以來跟她一起做喜歡的事情,當(dāng)然這個時間是需要專心的,細致的屬于你們的特殊時光,然后做一些剪貼,壘高,折紙等活動,這樣更細致地關(guān)注到了幼兒的情緒和需求。為再次的分離做一個能量的補充。因為這樣特殊的階段,我們需要持續(xù)性地觀察幼兒的變化,然后也要與老師跟進這個情況,然后讓老師也參與到幼兒的調(diào)試過程中。
幫助孩子更好地渡過這一時期,其實我們還可以閱讀一些繪本,比如說《湯姆上幼兒園》,《一口袋的吻》,同時你也可以像故事里面的媽媽一樣為孩子準(zhǔn)備一口袋的吻,讓她帶著你的牽掛和愛去上學(xué)。
Q:孩子四歲八個月屬于敏感慢熱的孩子,上的蒙氏園,今年七月底入園兩年,到現(xiàn)在早上都不能很好地和媽媽分離,每次都在教室門口纏著不放有時還會哭,有時在家里也會說不想上幼兒園,不喜歡幼兒園。和班里的老師溝通過,說是孩子進入教室狀態(tài)很快就調(diào)整過來了,平時表現(xiàn)也都挺好,他也有一個固定的好朋友。戶外時間我在院子外面悄悄觀察過孩子,確實是很開心的狀態(tài),就是早上分別難的問題,我該如何幫助他?
孩子上幼兒園都兩年了,早晨上幼兒園有情緒,會哭鬧。作為媽媽確實會有一些困惑。那么孩子上幼兒園兩年,對幼兒園的環(huán)境是很熟悉了,在與媽媽分離的時候,還是會有分離焦慮,那我們需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
第一,我們先覺察一下,當(dāng)我們成人,作為父母與孩子說再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確定的和孩子說再見。當(dāng)我們說:“寶貝,媽媽愛你,祝你今天過得開心。”那我們會把確定的愛傳遞給孩子,孩子獲得愛會走向獨立。當(dāng)你和孩子確定再見后,孩子還是很焦慮,并且會哭。那作為父母你是怎么樣做得呢?
假如你看到孩子哭了,你的心糾的很痛,又一次把孩子攬到懷里,并且情緒跟孩子共生,這樣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只要我一哭,媽媽就不離開我”,但此刻兒童依然會焦慮著,因為兒童不確定媽媽什么時候還會走。所以這樣的關(guān)系就讓兒童就會不清明。
我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也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家長一看孩子哭得特別難過的時候,自己的情緒也出來了,然后就會陷到情緒中。在這段關(guān)系中,兒童并沒有得到媽媽的支持。我們說兒童透過哭會把與媽媽分離的這件事,慢慢從心理上接納,同時兒童透過哭將自己的內(nèi)在空間擴大,幫助他體驗和接納更多的事情。
第二,孩子在早上跟媽媽不愿意說再見,我們還是需要觀察,是孩子真的想念媽媽,還是兒童在幼兒園發(fā)生的問題,他不能夠面對和解決呢?不知道這位家長有沒有跟孩子溝通過這個事情。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此刻的情緒,并且向孩子表達愛。
其次可以詢問,你在幼兒園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需要媽媽幫助,如果孩子不說,那你還是需要和孩子約定好陪伴的時間,時間到了,確定地將孩子交給老師照顧,并且要對老師充滿信任,信任的能量兒童是能夠感受到的,這樣兒童就會很確定的跟老師在一起。等到晚上在家的時候,當(dāng)孩子情緒非常愉悅的時候,或者是孩子的情緒需要被傾聽的時候,借此機會,家長可以傾聽孩子,問一問早晨他跟媽媽分離的時候為什么要哭?這樣的話,我覺得對孩子有一份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第三,家長也可以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讓老師在孩子情緒狀態(tài)好的時候,問一下孩子。老師可以這樣問:“老師很好奇,你在早上不愿意和媽媽分開,哭得很傷心是什么原因?”這樣可以透過老師來了解兒童,了解原因后才能及時地給予兒童的一個支持或者是幫助。
教育孩子,家長該怎么做
也許您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chǎn)生多么重大的影響。那么,哪些話應(yīng)該是永遠從我們的大腦中抹去的呢?
家長最好不要說這五句話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只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里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xiàn)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jīng)歷那些固執(zhí),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墒?,當(dāng)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所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zé)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當(dāng)對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聽話”時,所關(guān)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們建議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忍不住要責(zé)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與孩子交流。
2、“別跑,會摔跤的?!?/p>
這樣當(dāng)然是好心,作為家長,總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想說,諸如此類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遭遇挫折,知道嗎,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孩子肯定會摔跤的。對于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所以,更好的說法也許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系好?!边@樣你強調(diào)的是鞋帶,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當(dāng)家長的警告一次次地沒有變成現(xiàn)實(小心,果汁會灑出來的!你會把杯子打碎的?。⒆右簿吐龑议L的建議表現(xiàn)出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這只是隨便說說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兒。”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寶寶的短。
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的幽默感??墒窍脒^沒有,當(dāng)家長對孩子這樣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媽媽說的話,下回我就用膠水把你的耳朵粘起來。”想過嗎,孩子可能真的相信會這么做。作為父母,責(zé)任是愛并且?guī)椭⒆?,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來讓自己表現(xiàn)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話不是認真的,最好別說。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
諸如此類的比較只能得到一個結(jié)果:讓孩子感覺像個二等公民,同時還可能導(dǎo)致孩子們之間的仇視和斗爭。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樣總能得到紅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樣有禮貌,用這種比較的辦法絕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要記住,越是跟孩子說他不如別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夠好。所以,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后鼓勵他向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5、“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
這樣的問題,你當(dāng)然知道答案。所以,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zé)。如果家長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家長的要求而指責(zé)他,倒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p>
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選擇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和什么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即便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說什么。
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無論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wù)剹l件,達成妥協(xié)。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并讓孩子快樂的魔力呢?
家長最好經(jīng)常說這五句話
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p>
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么說是為了讓孩子了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任。舉個例子吧,可以對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里安靜地玩,還是到外面去?”五分鐘后,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焙芎唵蔚膬删湓?,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關(guān)系,也不會被孩子看作是個“壞警察”——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jié)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zé)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么?”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家伙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來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么?”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孩子逐漸學(xué)會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那么,即使家長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p>
如果孩子做什么讓家長生氣的事——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兒園學(xué)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里的青菜畫一幅畫——就可以這樣說。說得就好像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然后請孩子幫家長想一個解決的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
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家長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家長滿意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p>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薄靶∶靼职肿屗员苛?,那我也可以吃”,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家長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币尯⒆恿私?,“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并不意味著樓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孩子出了問題,最好不責(zé)怪他,因為問題的出現(xiàn)總能從家長那里找到理由。孩子怎樣,跟家長的語言極其相關(guān)。應(yīng)該慎重表達我們對孩子的語言,期待培養(yǎng)好的孩子,要從家長的言行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