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指導,在游戲中發(fā)揮小班幼兒的主體性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幼兒園小班游戲說課稿 幼兒園小班體育游戲說課稿 幼兒園體游游戲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也是他們心日中的頭等大事。如何在游戲中發(fā)揮小班幼兒的主體性,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問題。筆者以為,教師在游戲中的適宜指導有利于發(fā)揮小班幼兒的主體性。
一、教師要善于為小班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寬松的游戲氛圍
幼兒主體性的確立,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小班幼兒由于受自身年齡特征的制約,他們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更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為小班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游戲環(huán)境,對他們的主體性形成具有決定作用。因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應注意為幼兒提供開展游戲的時間和空間,為幼兒創(chuàng)設最佳的游戲環(huán)境,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將活動室分成若干小區(qū),如娃娃家、積木角、食品廠、美工角等,并在相應的小區(qū)墻壁上布置與其相吻合的墻飾內容,在這樣的游戲環(huán)境里,幼兒的主體潛能能自然而然地激發(fā)出來。當然,教師除了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外,還應該讓幼兒的游戲處于一個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中。事實上幼兒的主體潛能往往就是在特定的人際環(huán)境中發(fā)揮出來的。在這里,教師無疑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教師是幼兒最崇拜的偶像,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環(huán)境”因素。因此教師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緒來潛移默化地感染幼兒,將幼兒主體的內在潛能誘發(fā)出來,轉化為動機乃至于現(xiàn)實的主體性活動。我認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豐富多彩的幼兒園生活,給了孩子選擇游戲的內容和伙伴的自由,激活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幼兒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幫助幼兒合理分配角色,組合游戲伙伴
小班孩子對扮演角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當什么角色,卻不善于分配角色。這與他們的群體性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低有關。任何人尤其是幼兒,其主體性的形成離不開其群體性與社會性的發(fā)展,后者甚至可以說是前者的條件之一;否則,幼兒就只能處于無法掙脫的“自我中心狀態(tài)”(皮亞杰語)?!白晕抑行臓顟B(tài)”對發(fā)展兒童的主體性是不利的。要改變幼兒的這種“自我中心狀態(tài)”,我們可采用相互協(xié)商的方法幫助兒童協(xié)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在一種“民主”的伙伴群體行為中養(yǎng)育其主體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戲中,很多小朋友都樂意當自己喜歡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沒人當,教師在這時可讓幼兒相互協(xié)商分配角色。協(xié)商后沒有爭議了,才開始游戲。當然有時幼兒的意愿與角色之間因相距太遠而無法協(xié)商,這時,教師應酌情協(xié)調,啟發(fā)幼兒制訂輪換角色的規(guī)則,讓每個幼兒均有機會擔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歡的角色,同時對作出謙讓行為的幼兒進行表揚。這樣做有助于幫助幼兒逐步學會協(xié)商、合作,學會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滿足同伴的需要,同時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積極參與游戲,實行間接指導
馬卡連柯曾這樣說過:“我是一個做教師的,我應與兒童們一起做些游戲。如果我只是教導、要求和強制,那我就會成為一種外部力量,也許這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夠成為接近兒童的一種力量……”教師以角色身份指導游戲,這是一種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導方法。在游戲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內容和規(guī)則,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機智地引導游戲的過程和調節(jié)游戲者之間的關系,確保游戲順利地開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媽媽”把“姐姐”做的小丸子端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鬧,這時,“奶奶(老師扮)來了,請他們說說在家里小孩子應該聽誰的話,她倆說:“應該聽大人的話?!薄澳敲?,媽媽把小丸子端去煮,小孩子該不該大吵大鬧?”“奶奶”這么一說,做姐姐的小朋友馬上止住了吵鬧,并和做“媽媽”的小朋友重歸于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利用教師的積極參與和間接指導宋解決幼兒間的矛盾;能保證游戲的正常開展。
四、提供必要替代物,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游戲活動
創(chuàng)造性是主體性的一種極其重要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在不同年齡的個體身上有水平的差異,但在不同個體身上也有發(fā)展模式上的差異,就是說,即使在較低階段的個體身上,也可能有發(fā)達的創(chuàng)造樣式。在我們看來,幼兒奇特的幻想力就是這樣一種樣式。幼兒的這種幻想力如果得不到培育的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逐漸消失。因此,我們十分重視開發(fā)幼兒的這種幻想力。在游戲中,我們除了要為幼兒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還應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為這些材料比現(xiàn)成的玩具更能激發(fā)幼兒對現(xiàn)實生活的想像,有助于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根據(jù)小班幼兒知識經(jīng)驗和游戲的需要,為他們提供一些半成品,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飲料瓶(罐)、白紙、碎縐紙、包裝盒等,孩子們利用這些半成品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玩他自己喜歡的游戲,這樣既發(fā)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兒園游戲閱讀
小班幼兒自主性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自主性游戲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在游戲中幼兒模仿成人,扮演各種角色,樂在其中。而小班幼兒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規(guī)則意識差,在自主游戲中往往隨心所欲,隨時可能偏離主題,甚至忘記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想方設法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培養(yǎng)幼兒的角色意識,讓幼兒樂于參與、善于參與,促使幼兒想象力、語言能力、交往能力和個性品質等在游戲中得到良好發(fā)展。
一、以材料為媒介的觀察指導
維果羨基認為教育應當定位于幼兒現(xiàn)有心智發(fā)展狀態(tài)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對于角色游戲中材料的投放與調整,同樣是有必要的。材料是支撐幼兒游戲的基礎,幼兒通過對玩具、物品的擺弄和操作,其語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發(fā)展?!?—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幼兒可自主地選擇各種材料、器具和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和創(chuàng)造。教師應該敏感于幼兒的表現(xiàn),及時抓住這一契機,對角色游戲材料作出適當?shù)恼{整與豐富,使游戲內容更趨豐富,以此滿足幼兒當前的興趣與需要,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一)改變游戲材料,改善游戲秩序
為了豐富游戲內容,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就會投放各種各樣的游戲材料,提高幼兒的游戲興趣。游戲材料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就不能滿足幼兒游戲時的需要,隨著幼兒游戲能力的提高,他們就會尋求新的材料來替代原來的材料。
案例1:
游戲時間開始了,小顧客們沖到小吃店,擠在營業(yè)窗口,嘴里說著我要這個我要那個,弄得收銀員無從下手,直接喊來了服務員,服務員手忙腳亂地拿著各種食物給小顧客,小顧客們嘰嘰喳喳地拿著食物坐到餐桌邊吃起來,吃完錢一扔就離開了,小吃都留在了桌子上,弄得服務員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分析與措施:
通過觀察反思,發(fā)現(xiàn)小吃店材料的投放不全面,應為小吃店準備一份菜單拿在服務員的手里,這樣小客人一來,請服務員有意識地去招呼客人請客人點餐,避免了小客人直接去收銀員那里拿菜。這樣也彌補了小班幼兒的角色意識差的特點。以菜單為媒介進行介入,幫助幼兒有秩序、有意識地點餐、進餐、付錢的過程,拓展了幼兒的游戲經(jīng)驗。
(二)拓寬幼兒視野,拓展游戲情節(jié)
在幼兒有了多次的游戲經(jīng)驗后,他們會說出一些提議來滿足對游戲的喜愛。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游戲的熱情,促進游戲的開展。
案例2:
幾個幼兒一起來到寵物店,各自認領了—只寵物來玩耍,他們暢談著自己帶寵物的“經(jīng)驗”:幼兒A說在我們家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巧克力,我媽媽還給它買了新衣服呢,它穿了太可愛了!”
幼兒B說:“我們家也有一只小狗,它最喜歡吃肉,我上次還幫它洗澡呢!”兩個幼兒說說笑笑,然后帶著各自認領的寵物去其他地方玩了,玩了一會兒,就把寵物送回了寵物店,接著又去其他的游戲區(qū)玩了。在游戲講評時,我問幼兒:“寵物店好玩嗎?”幼兒回答:“好玩!”我又問:“怎么讓寵物店變得越來越好玩呢?”幼兒們想了一會,一幼兒說:“可以給寵物梳頭!”“嗯!給寵物化妝!”我連忙接住他的話?!翱梢越o寵物穿衣服!”“可以給寵物買吃的!”幼兒們你一句我一句,打開了他們的想象之門。這時我趁熱打鐵,找了一段寵物比賽的視頻,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分析與措施:
寵物店貼近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單一地玩玩寵物顯得枯燥,不能提高幼兒在游戲中的動手能力、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因此,我為寵物店準備了一些化妝用品,如:梳子、蝴蝶結、頭箍、皮筋、玩具、鏡子等;和幼兒一起畫了骨頭、蘿卜、小魚等貼在牛奶盒子上,剪下來放在寵物食盆里;請幼兒回家收集了小時候的小衣服和寵物衣服帶來;我們用廢舊的盒子做了兩個房子作為寵物們的家。這樣寵物店煥然一新,許多幼兒都去寵物店為寵物梳妝、喂食、穿衣,樂趣無窮!
(三)加工游戲材料,加深合作意識
幼兒在玩的時候會打開想象的空間,想到游戲中缺乏的材料,從而使游戲終止,最后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的靈感。
案例3:
娃娃家的幼兒A和幼兒B分別扮演著“爸爸”和“媽媽”,他們看到小客人來了,熱情地招呼著,禮貌地請小客人坐下,給客人倒了杯茶水。幼兒B抱著“寶寶”,邊給“寶寶”喂飯邊說,今天是“寶寶”的生日,我們要給她過生日。這時小客人激動地說:“‘寶寶’過生日啦,要吃面條!”這時,“媽媽”放下寶寶,就去廚房找些面條和蛋糕,把廚房翻了一遍也沒找到面條,這下“爸爸”也急了,怎么辦呢?娃娃家就出現(xiàn)了“寶寶”過生日沒有面條的現(xiàn)象。游戲講評時我們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對啊,蛋糕可以去小吃店請廚師做一個,面條可以在娃娃家‘爸爸媽媽’自己做!”下次游戲前,我為廚師準備了彩色橡皮泥,為娃娃家準備了撕紙,讓“爸爸媽媽”制作“面條”。這樣就不會因游戲缺乏材料而使游戲停滯,而且也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幼兒對游戲加工的興趣。
分析與措施:
教師及時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娃娃家為寶寶過生日吃蛋糕的游戲,提供了橡皮泥、撕紙等來幫助幼兒解決“寶寶過生日沒蛋糕和生日面怎么辦?”的問題,通過與小吃店的串聯(lián)及自己的加工,滿足了幼兒在娃娃家“生活”的樂趣,促進游戲的繼續(xù)開展。
二、以語言為媒介的觀察指導
《指南》中指出: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要提供一個幼兒語言發(fā)展的有利條件,讓語言在交流中,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學習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在幼兒游戲中,教師運用不同類型的語言既能增強游戲指導的效果,又能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得以發(fā)揮,還能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鼓勵式語言:蜻蜒點水、以點蓋面
幼兒需要贊美,喜歡贊美,而且期望得到表揚,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幼兒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贊美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比如之前當幼兒將小吃店的游戲材料撤得滿地都是的時候,往往我生氣地批評他們:“為什么把材料弄得這么亂,快點整理好!”雖然幼兒們整理了材料,但過了一會兒,他們又將材料弄得滿地都是。因此在下一次游戲中遇到以上情況后,我換了一種方式,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誰最有禮貌,將材料整理好?”這時,材料瞬間被收拾得一干二凈,而且將材料分類放好,擺放得整整齊齊!這時,我又趕緊鼓勵幼兒:“哇,你們把餐架整理得太整齊了,這樣肯定會吸引更多的客人,祝你們生意越來越好!”幼兒都開心地笑了。
(二)建議式語言:點撥發(fā)問、和諧對話
幼兒游戲也是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反映,小班幼兒的游戲能力還不夠高,在幼兒對游戲認識模糊的情況下,教師應用謹慎的語言引導幼兒。
比如上面一個案例,娃娃家的寶寶過生日沒有蛋糕和生日面怎么辦?在他們傷腦筋的時候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可以怎么做,而是組織討論,建議“爸爸”“媽媽”去小吃店請廚師做蛋糕,在家里可以做現(xiàn)成的面條!還有在理發(fā)店,理發(fā)師把所有理發(fā)用具放在了一個籃子上,我以建議式口吻說:“我覺得理發(fā)工具分類放的話看上去會很整齊!”寵物店中,服務員將寵物和食物放在了一起,我說“如果將寵物和食物分開放的話,是不是會更衛(wèi)生?”實驗下來,我覺得這樣的語言方式幼兒更能夠接受,同時也讓幼兒感覺到了平等和尊重,體現(xiàn)了幼兒的主體性。
(三)指令性語言:因人施教、設疑解惑
幼兒有個體差異,有的幼兒能熟練地駕馭游戲,有的幼兒就缺乏這樣的能力,對于一些嚴重不守紀律的幼兒,就應該用到指令性語言。在我們班就有一名幼兒,年齡比大多數(shù)幼兒小一歲,但規(guī)則意識不強,喜歡在教室里闖,游戲一開始,她就直接沖進娃娃家擺弄各種材料。這就導致“爸爸”“媽媽”經(jīng)常無奈地來告狀。這時教師先告訴她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不可以沒禮貌地去娃娃家,要先敲門!可是這樣的方法對這名幼兒沒有效果,那么教師就要用到指令式語言制止“請你不要在娃娃家做客了!沒有禮貌的客人‘爸爸’‘媽媽’是不歡迎的!”
綜上所述,在小班幼兒自主性游戲中,教師應采取科學、靈活的策略,施以適時、適當?shù)闹笇?。特別是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積極介入,改善游戲材料,游戲秩序,拓展游戲情節(jié)等,并使用恰當?shù)闹笇дZ言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幫助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樣,幼兒就能在一次又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各自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不斷產(chǎn)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獲得身心全面發(fā)展。
教師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語言指導策略
導讀:在幼兒自主性游戲指導策略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語言指導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有關教育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會把游戲與真實生活混在一起來指導孩子,若運用的語言不當反而打斷兒童的游戲。
“讓幼兒自主的學習”這一新理念已被廣泛接受,對于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國內外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我園自申報“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水平的行動研究”這一科研課題已來,在區(qū)域活動和角色游戲這一領域中已經(jīng)歷了三個學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們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幼兒自主性游戲指導策略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語言指導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有關教育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會把游戲與真實生活混在一起來指導孩子,若運用的語言不當反而打斷兒童的游戲。教師應好好運用在想象游戲中解說員的角色,有技巧地問一些相關的問題,這種教師與孩子的對話可使解說達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語言來達到教師預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師該提什么問題、該說什么話,這是我們老師感到很困惑的問題。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在幼兒游戲時運用不同類型的語言,既能提高指導游戲的效果,又能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得以發(fā)揮,還能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能力的提高。根據(jù)教師對幼兒提出的問題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們把游戲中的指導語言歸為以下幾類:
一、疑問式語言:
一般以詢問的方式語言出現(xiàn),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把游戲進行下去,及時反饋幼兒的游戲行為,啟發(fā)幼兒的思維。幼兒在游戲中總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教師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拓展思維的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去獲取經(jīng)驗,使生活中零散的經(jīng)驗得以整合。詢問式的語言并非教師不了解某種游戲的情節(jié),如:“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類幼兒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嘗試即可回答的問題,而是根據(jù)幼兒游戲開展的情節(jié),覺得幼兒需要幫助或有指導的必要時,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問題情景,提出問題。類似的語言有:“你跑來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戲的情節(jié))”“家里除了爸爸和媽媽以外,還有誰?(用于幫助幼兒解決爭搶角色的糾紛)”“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沒有了,怎么辦呢?(用于引導幼兒學會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時候給你的病人打針?(用于提醒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兒養(yǎng)成做事有責任的習慣)”“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壞人呀?(用于幫助幼兒對警察職業(yè)的進一步的關注,達到豐富游戲情節(jié)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幫助幼兒思考更為合理的方法)”當老師發(fā)現(xiàn)幼兒需要幫助時,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導,可以問問幼兒是否有困難,是否需要老師的幫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幫助嗎?”“要不要我來幫助你”等讓幼兒感到有自主體驗的語言。教師在運用疑問句來提問時,是作為“游戲的真實情況的解說員”,把游戲作為教授的媒介,幫助幼兒主動提取已有的經(jīng)驗,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據(jù)幼兒游戲的情節(jié)發(fā)展需要,根據(jù)游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這樣的語言看起來是在問問題,實質上是把幼兒面臨的問題描述出來了,把幼兒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幼兒面前,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尋求解決的途徑,起到促進游戲情節(jié)發(fā)展的功效。
案例一:“疑問式語言”指導實錄
在“快樂的娃娃家”游戲評價中,我嘗試采用三個層次遞進的詢問式語言,引導與支持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我首先問:“今天,你有什么快樂的事告訴大家?”此問題的提出能讓孩子簡單回憶游戲的情節(jié),又有機會和別人分享快樂。
我然后又問:“你有什么困難需要大家?guī)椭??”幼兒在游戲中對于娃娃家的材料劃分、廚房與客廳區(qū)域的劃分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孩子能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有的則可能受經(jīng)驗或能力的限制,離開了老師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決,從而影響游戲的順利進行。當老師問:“你有什么困難需要大家?guī)椭??”豆豆說:“我們客廳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們廚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們這邊來做飯?!贝蠹揖瓦@一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商定了規(guī)則。這樣既能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問題,主動尋求幫助,又有利于合作解決問題與能力的培養(yǎng),并促進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
我最后又問到:“你還有什么辦法告訴大家?”這時,參與游戲的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問題又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建議、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孩子成為發(fā)展游戲的主人。
二、建議式語言:
有些建議的語言也是以詢問的方式出現(xiàn)的,與詢問式語言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提出問題而且還給予具體的暗示。常用“這樣試試……”“如果不行再想想別的辦法”“我要……,可是沒有……”等句式來達到指導的目的。如:當發(fā)現(xiàn)一個幼兒試圖把娃娃放在堆滿東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擺弄玩具時,老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指導:“我覺得如果放在旁邊會更好!”當幼兒在“德克士”買不到油條而爭執(zhí)時,老師可以建議說:“德克士沒有油條賣,我們再開個賣油條的店吧!”當發(fā)現(xiàn)幼兒一個幼兒用不同的積木嘗試著搭建一個東西不成功而想放棄時,老師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適的積木對幼兒說:“用這塊積木試試看?!边@樣使幼兒既接受了老師的指導,同時也感覺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建議式語言”指導實錄
幾名男孩子手里拿著幾只恐龍,甲說:“我要搭恐龍陸戰(zhàn)隊!”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來4根圓積木,他在圓積木上放上一塊長方形的積木。這時乙也拿來幾根圓積木,他把積木接著甲搭的繼續(xù)往上加,可還沒搭好,就把甲搭的積木全部帶倒掉了。這時,丙說:“還是我來吧。”他拿來3根長積木,然后甲、乙輪流把圓形的積木往上加。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幾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辦了。
我笑著說:“看看你們的積木有什么不一樣?”“你們覺得把哪根積木放在下面最牢固?”這時乙說:“我們把粗的放在下面。”后來他們輪流把稍細一點的積木放在上面。最后他們的“恐龍陸戰(zhàn)隊”搭好了,還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參觀呢!
老師把握住引導孩子游戲的最佳時機,通過恰當?shù)恼Z言提示促進幼兒游戲的發(fā)展。
三、鼓勵式語言:
老師用鼓勵式的表揚可以促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及規(guī)則意識的形成,而對于幼兒在游戲中的某些不良行為習慣及違規(guī)行為,老師不一定直接指出來,而是用一種激勵式的正面語言,把希望幼兒出現(xiàn)的行為要求提出來,讓他們知道該怎么做。如:看到幼兒把玩具灑落在地上,老師就說:“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薄皒xx小朋友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問題,真能干!”“xx今天愿意與大家一起輪流玩玩具了?!薄叭绻曇粼俅笠恍覀兙蜁犌宄??!钡日Z言。老師及時發(fā)現(xiàn)并反饋幼兒游戲中的行為表現(xiàn),可以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案例三:“鼓勵式語言”指導實錄
田田和佳憶正在“醫(yī)院”里給病人看病,只見醫(yī)生田田對護士佳憶說:“快點,這個病人要輸血”?!拔覀冞@兒沒有血。”佳憶急忙說到?!霸趺崔k?”一會兒,只見佳憶跑到“火鍋店”里借了一點紅色油泥放入針管里,就開始給病人輸血。這時,丑丑抱著娃娃來了,田田拿著聽診器聽了聽說:“發(fā)燒了,要輸液?!背蟪蟀淹尥薹旁谛〈采?,田田拿一個橡皮筋綁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個把針管插入手背的動作,掛好輸液瓶后說:“下午還要來喲。”丑丑急忙說:“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寶寶就要死了?!薄澳愕膶殞毑乓懒??!背蟪蠛苌鷼獾亟械?。這時,我急忙走過去,也來到醫(yī)院看病,邊打針邊說:“你們的醫(yī)術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點好,可我下午沒時間來打針,你們有什么辦法嗎?”“那我到你家里給你打吧?!奔褢浾f?!疤昧?,謝謝你們?!蔽议_心地說。田田聽見了,連忙拿起針管來到丑丑家,敲了敲門說:“丑丑,我來給你的寶寶打針了”。……
鼓勵式語言有時能潛移默化著孩子的行為。
四、澄清式語言:
幼兒游戲是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們自己并不知道篩選,對于游戲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兒模仿了一些不良現(xiàn)象,教師不能隨便評價,而應該引導幼兒來加以討論、澄清,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種語言的運用要建立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之上,可以當時就用,也可以在游戲講評中運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廳”吃飯,不給錢就走了。如果這個問題幼兒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廳”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錢再走,他卻說“警察”吃飯是可以不給錢的,這個問題就值得老師讓大家討論:“警察買東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給錢?”以幫助幼兒梳理經(jīng)驗,澄清對警察的不正確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澄清式語言”指導實錄
歡歡和玲玲正在玩“小醫(yī)生”的游戲,歡歡的脖子上掛著聽診器,玲玲手里拿著針筒、溫度計,這時,只見豆豆抱著一個奧特曼的玩具來到“醫(yī)院”,指著奧特曼的脖子對歡歡說:“他感冒了,有點咳嗽?!睔g歡看了看豆豆,用手指著奧特曼的脖子問:“是這里嗎?”豆豆點了點頭,只見歡歡隨手從玲玲手里拿過針筒對著奧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這樣的游戲行為完全是不符合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但從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們認為身體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藥”。當我看到這兒時,并沒有急于糾正幼兒的問題行為,而是在孩子游戲結束后,把這樣的游戲場景邊用語言描述邊表演了一遍,然后問孩子:“你們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醫(yī)生是不是看你哪兒不舒服就在哪兒打針呢?”孩子紛紛搖頭說:“不是的。”“那應該怎么做呢?”有的說:“醫(yī)生是在屁股上給我打針的?!庇械恼f:“醫(yī)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針的,還要吃藥。”在這樣的場景下的討論,引導幼兒對自己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回憶,幼兒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針、吃藥的體驗與同伴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不斷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戲行為,把有益的經(jīng)驗串成了一條線,使他們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經(jīng)驗,為下次游戲的開展提供“新的源泉”。
五、邀請式語言:
對于游戲中的弱者或無人問津的區(qū)域,教師可以運用邀請式的方式。如:“我們一起去吧”“你可以幫我理發(fā)嗎?”“請問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嗎?”等這樣的問題來提高他們的游戲興趣和愿望,帶領他們進入游戲情景,促進他們與其他幼兒的交往,讓他們體驗到參與游戲的快樂和成功感。
案例五:“邀請式語言”指導實錄
我們班的其其是一個性格很內向的孩子,平時一到玩游戲的時候就一個人坐在那里,處于一種旁觀的、無所事事的態(tài)度,以至于同伴對他也是很少在意和關注的。有一天,游戲開始后,他又開始這里摸摸,那邊看看。我走到他面前問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臺去看表演嗎?”他看看我,點了點頭。我又邀請他說:“那我們先去超市買點東西吧!”他又點了點頭。于是我們一起手拉手來到了超市,我拿了兩瓶“可樂”,看看他,他沒說話,也不拿東西。我們就一起來到了小舞臺,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給了他一瓶“可樂”,并邊看表演邊喝“可樂”。過了一會兒,我說:“我肚子餓了,我們一起到‘餐廳’吃點東西好不好?”他拿著可樂笑著點了點頭。我們又一起到了“餐廳”,服務員問我們吃點什么。我為了讓別的幼兒對他產(chǎn)生關注,我說:“這是我的好朋友,你讓他點吧?!彪S后,他點了好幾個菜,開心地笑了笑。吃完飯,我又邀請他一起到“圖書管”看書,一直玩得很開心。
面對這樣的孩子運用邀請式的語言,讓他和你一起游戲。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時,會起到更有效的指導作用。
六、角色式語言:
當發(fā)現(xiàn)游戲情節(jié)總是處于停滯狀態(tài)時,教師以角色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貨的,你們需要幫忙嗎?”等語言,不僅會使游戲的情景得以豐富,而且還會使幼兒感到親切和平等,但在運用時要注意把握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切忌超出幼兒經(jīng)驗的范圍,露出“導演”的痕跡。
案例六:“角色式語言”指導實錄
娃娃家里的媽媽沙沙從游戲開始就忙著炒菜,爸爸張浩在超市與家之間來回“奔波”,看起來他一點都不累,娃娃卻被扔在一旁無人照顧。娃娃家游戲的內容顯得有點單調、乏味,難以繼續(xù)展開情節(jié)。見狀,我忙扮著客人進入了游戲:“請問家里有人嗎?我是到你們家來做客的?!鄙成澈蛷埡瓶吹轿沂指吲d,連忙說:“何老師請進!”“謝謝你們,我聽說娃娃今天要過生日,特意來給他送禮物的?!彼麄z睜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臉的驚喜。我又說:“你們準備給他開個什么生日會呢?我來幫忙吧!”“我想給他請很多好朋友,還要給他買新衣服?!鄙成掣吲d地說到?!拔胰ベI蛋糕和生日蠟燭!”張浩也興奮地說到。當他倆手拉著手去買東西、又到各個角去請客人時,我知道他們已真正地為生日這一情節(jié)開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戲。
七、指令性語言:
當幼兒在游戲中嚴重的違反規(guī)則或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時,教師的指導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轉移其注意,但這樣做也許效果不佳,這時可用第二種方法:立即用語言和行為加以制止,如:當看見一幼兒正拿著一根木棍向人家的頭上打去時,教師別無選擇的方法是立即用行為和語言加以制止,如:“你這樣做很危險?!薄澳悴荒苓@樣做?!薄罢埻O聛怼!钡日Z言來達到結束幼兒不良行為的目的。
在幼兒自主性游戲指導中,教師靈活運用指導語言,抓住適當?shù)臅r機,加以點撥、啟發(fā)、和引導,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游戲指導的有效性,而且能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對“教師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語言指導策略的探討”的實踐和研究才剛剛起步,還存在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我需要不斷地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將這項活動深入、持久、有效地開展下去。
淺談游戲中如何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
隨著新《綱要》的深入學習,教師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游戲逐漸成為幼兒在幼兒園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動,成為孩子學習的主要形式。而理論與實踐也證明,游戲是最適合學前兒童的一種活動形式。
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動,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活動,幼兒有權決定游戲中的一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有權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由展開、自發(fā)交流游戲的情節(jié)、內容等;有權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游戲中出現(xiàn)的矛盾、糾紛等。但這并不意味著讓幼兒自由、隨便地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傷害身心健康就行了,教師應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促使游戲順利進行。
在目前的游戲中,有些教師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導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戲,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游戲都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他們總覺得孩子在游戲中,這樣做不符合生活實際,那樣做違反游戲規(guī)則。于是把自己所認識的現(xiàn)實情況一味地灌輸給孩子,告訴孩子該怎樣怎樣玩,游戲成為老師導演的一場戲。幼兒的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主創(chuàng)造的權利就此被教師剝奪了,從而使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大受挫傷。
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幼兒游戲的主題,玩具的選擇及游戲的進行都應由幼兒自己來確定,教師只需為幼兒自主的順利進行提供一些必要的準備和幫助,幼兒才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在幼兒的游戲中,教師是幼兒游戲的引導者、解讀者、支持者,實際指導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㈠進行有效的觀察
要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有效的指導,就必須以有計劃的觀察作為指導游戲的前提,這樣教師才能深入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知道幼兒的游戲,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適合幼兒需要的、有針對性的游戲指導計劃。
幼兒游戲時,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幼兒喜歡的游戲主題、玩具材料、幼兒在游戲中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戲中遇到了什么樣困難,解決了沒有,如何解決的,幼兒通常和誰一起玩等,針對不同的游戲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
觀察后教師應對游戲情況加以分析:為孩子提供游戲時間和空間是否合適,材料投放怎樣,兒童興趣是什么,認識經(jīng)社會性有沒有變化,還存在什么問題等。
教師只有在有效的觀察分析后才能決定該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參與幼兒游戲,哪些幼兒需要幫助,需要什么幫助等。也只有在分析總結后才能及時調整游戲的目標。
㈡進行適宜的指導
對幼兒游戲的指導要適宜,要給孩子提供合理的幫助,使得幼兒在游戲中充分發(fā)揮自主性,有效促進自身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⒈參與游戲,進行間接指導
教師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游戲,幼兒往往能玩得更有興致。在游戲中,教師作為幼兒的游戲伙伴,應以平等的身份當幼兒共同游戲,共享快樂。教師的童心會使幼兒備親切、自然,從而營造出寬松和諧的游戲氛圍,有助于教師及時施加影響,協(xié)調游戲者之間的各種關系。比如,游戲“樂樂服裝城”中,教師以一個顧客身份參與其中,向營業(yè)員打聽各種衣服與自己是否相稱,并試衣請營業(yè)員參考等等,有效幫助幼兒積累經(jīng)驗,提高游戲水平。當然,教師始終不能忘記自己參與的目的,要把握好時機與分寸,以不干預幼兒游戲為前提,以幼兒游戲的快樂為根本。比如,在剛才的活動中,又來顧客了,教師要及時撤退,讓幼兒繼續(xù)游戲,可以說:“又來顧客了,你先招呼他們吧!”營業(yè)員感到為難,這時老師說:“沒關系,你這會兒生意忙,我們是老熟人了,等會兒我再來?!比绱私處煹姆e極參與和有效指導,不但孩子學會如何招呼顧客,又保證了游戲的正常開展。
⒉直接給幼兒以建議和幫助
游戲的內容大多和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有關。在游戲時,幼兒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細心地觀察,及時給予幫助,促使游戲順利進行,滿足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戲“鮮花店”中,一些孩子對于鮮花的制作與包扎成束感到困難,式樣比較單一。這時教師可以直接給予幫助,指導他們怎樣使花束讓顧客滿意;有時也可以直接教給孩子新的制作方法,激發(fā)孩子繼續(xù)游戲的興趣。
⒊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性游戲
創(chuàng)造性是主體性的一種極其重要的表現(xiàn)。游戲前盡管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許多游戲材料,但實際游戲時,還是會發(fā)生材料不足的現(xiàn)象。常常有孩子來問我:“老師,沒有XX怎么辦?”我就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或者為他們提供某些半成品,或引導他們可以用什么替代。孩子們利用這些半成品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玩他們自己的游戲,這樣既發(fā)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在游戲“娃娃超市”時,孩子們邊走邊逛,從超市中買了許多的物品,并結伴同行。逛了一會兒后,竟然用買來的物品自主辦成了一個家庭,而且在家里極其興致地忙碌著,還熱情地邀請朋友到他們家中做客。這是孩子們自主玩出的新游戲,教師一直注意觀察,沒有干涉孩子們的游戲,不久老師也被邀去做客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地發(fā)揮。
總之,有教師指導的游戲更能促進游戲水平的提高和幼兒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嘗試的前提下,給幼兒以適當?shù)膸椭欠浅V匾?,這樣不僅能使游戲得以繼續(xù)延伸,而且能讓幼兒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和勝任感,充分戰(zhàn)線游戲的自主性。
幼兒自主性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導讀:今天我要講的主要是幼兒的自主性游戲,雖說以前我們也講幼兒的自主性游戲,但是通常出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就是由于老師對游戲的重視變成了對幼兒游戲的控制。
都說觀念指導行為,的確,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我們的教育行為就會帶來偏差。過去的各類活動主要以預設為主,強調了先確定目標,然后再根據(jù)目標設計整個活動,游戲活動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幼兒自主性活動還是游戲式的學習活動,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強,但是到了教育過程中,行為往往就會偏差于目標,目標與過程就偏離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動中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幼兒的活動,只要孩子與老師的預設活動有了一些偏差,老師就會馬上千方百計的引導孩子朝著自己的預設目標走去,老師的干預是非常多的,影響了幼兒的自主性發(fā)展,控制了幼兒活動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講的主要是幼兒的自主性游戲,雖說以前我們也講幼兒的自主性游戲,但是通常出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就是由于老師對游戲的重視變成了對幼兒游戲的控制。將幼兒自主性游戲的時間剝奪了,卻還是自認為對游戲非常的重視,因為時間安排中清楚的顯示了語言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等由老師組織發(fā)起的教學性游戲,認為這既是學習也是游戲。同時出現(xiàn)的另一個現(xiàn)象是在幼兒自主性的活動中,老師干預的非常的多,在幼兒非需要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教育意圖強加在幼兒的游戲之中,認為這既是游戲也是學習。
在二期課改之后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什么才能稱之為幼兒的自主性游戲呢?那它到底有沒有目標?它與學習性的游戲區(qū)別在哪里呢?《課程指南》中明確的指出:幼兒的游戲活動主要指他們自發(fā)、自主、自由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對幼兒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價值,能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情感、個性健康的發(fā)展。可見,作為幼兒的自發(fā)性游戲,是幼兒的一種內在動機行為,游戲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沒有外在目標。但是游戲具有促進幼兒各方面發(fā)展的功能,這不是我們?yōu)橛螒蛱岢龅哪繕?,而是游戲本身就有這樣的價值存在。它與我們所說的學習性游戲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老師預設的活動,而另一個是幼兒自發(fā)生成的活動。
然后我們再回頭看看以前我們的自主性游戲活動,才知道原來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稱之為孩子的自主性游戲活動,因為里面不允許孩子違背老師的目標,朝著另一個方向發(fā)展。通過對新綱要、新課程的解讀、理解之后的今天,我們正在不斷的探索、嘗試著改變這種現(xiàn)象,盡可能的將我們的目標淡化,隱形于我們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在活動中的細心觀察和適時介入,要學會從幼兒游戲行為和情感態(tài)度中分析他們的需要、經(jīng)驗背景以及動作、語言、情感、認知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觀察游戲了解幼兒,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適當?shù)慕槿胫С钟變旱挠螒颉?/p>
為什么說是細心觀察和適時的介入呢?因為如果不是細心的觀察,我們很容易從以前的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以往過多的干預轉變成現(xiàn)在的放羊式的活動,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這樣就能體現(xiàn)出尊重孩子,殊不知這樣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而如果不恰當?shù)慕槿牖顒?,也會抑制孩子的發(fā)展,如果過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他們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會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發(fā)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種在遇到困難時退縮的習慣等等。因此在游戲中我們應該細心的觀察幼兒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應該適時、適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動之中,而且還應該注意介入幼兒游戲活動的方法。
那么我們應該在活動中怎么觀察孩子的游戲行為?《課程指南》中大致將幼兒的游戲行為分成了4類:表征行為、構造行為、合作行為和規(guī)則行為,而每個行為中又詳細的列出了老師的觀察要點以及幼兒的發(fā)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細的翻閱一下(課程指南14、15頁),而在新教材中也專門提供了能反應幼兒發(fā)展的游戲行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參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師又應該從那些方面來介入呢?《課程指南》中也指出了:為了保證幼兒的安全和游戲的順利開展,老師應該適時、適度的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之中。比如:當孩子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挫折,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游戲愿望的時候;當幼兒在游戲中有不安全的傾向時;當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尋求幫助時;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xiàn)過激行為時;當幼兒在游戲中反映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消極內容時等等,老師都可以適度的介入。
當然,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戲活動中,幼兒是通過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來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因此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時我們應該了解哪些環(huán)境因素會影響幼兒的游戲行為,怎樣的環(huán)境能吸引幼兒游戲,并在游戲中激發(fā)多種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等等,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數(shù)量應該充足、種類要豐富全面,以滿足每個幼兒的游戲需要,而且應該適合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并且能及時的更新和添置,游戲空間的劃分也是不可忽視的,以免造成各個區(qū)域之間的相互干擾。
總之,老師在游戲活動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滿足幼兒游戲需要,體現(xiàn)選擇的自由度,創(chuàng)設一種可選的環(huán)境;游戲開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師介入游戲的時機,出發(fā)點是幼兒自己游戲的內在需要,而不是教師處于教育的意圖,即幼兒需要的時候介入,老師的介入使他們更好的實現(xiàn)其游戲的愿望;游戲過程的觀察者:游戲提供了教師了解幼兒的窗口,觀察是重要的,觀察是教師介入游戲的前提,通過觀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為教師預設教育活動的依據(jù),更是評價幼兒發(fā)展水平的機會。
小班游戲教案《聽指揮》
幼兒園小班游戲教案:聽指揮
主要領域:游戲
活動目標:能聽懂成人的語意,喜歡隨教師指令做動作
主要形式:集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30分鐘
重點難點重點:感受游戲的快樂 難點:掌握游戲的玩法
活動準備: 錄有動物走得音樂節(jié)奏帶,畫有動作指令的卡片若干。
活動建議:
(一)教師引導幼兒跟隨指令做動作。
教師邊做動作邊說兒歌:“請你伸伸臂?!庇變焊S指令做動作:“我就伸伸臂?!薄罢埬闩呐募纭!薄拔揖团呐募纭!薄罢埬愣宥迥_。”“我就跺跺腳?!边€可以拍頭,拍退,做各種動作。
(二)出示錄音磁帶,引導幼兒聽音樂做動作,如鳥飛,大象走,小兔跳等。
(三)教師出示卡片,幼兒根據(jù)卡片上的圖示做動作。如:拍手,舉手,彎腰等。
(四)教師利用積木,紙盒子,塑料插接等玩具擺成一個小迷宮,在迷宮的拐彎處畫上箭頭,讓幼兒根據(jù)箭頭的方向走入迷宮再走出迷宮。
充分體現(xiàn)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主體性
主體性是幼兒自身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新世紀人才必備的重要個性品質。游戲活動更是幼兒在參與體驗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其自主性,培養(yǎng)其多種能力發(fā)展的好機會。幼兒教師開展幼兒角色游戲的過程中,容易忽視發(fā)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如:教師包辦代替,超出“主導”范疇,即由教師確定主題,分配好角色,講解各角色的玩法、規(guī)則,而在游戲開展的過程過多干涉,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走。結果,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發(fā)揮,這樣忽視幼兒主體性的活動,達不到其教育的作用。
那如何在角色游戲中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性呢?
一、學會讓幼兒自由選擇,放手開展游戲。
為此,教師在思想上要克服怕常規(guī)亂的思想,不能認為安靜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在主題確定上給幼兒選擇的余地。平時多收集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利用課余時間制作相關的游戲材料?;顒訒r可把與各主題有關的材料一一展出,讓幼兒自己選擇相對應的主題。依據(jù)主題的不同分組,分組后請幼兒討論怎么玩并自行協(xié)商分配角色,教師只在場地劃分上給予適當?shù)闹笇?。如:近段城關開了一家“沙拉斯”西餐店,許多孩子喜歡去吃漢堡、薯條。利用此機會,我為他們新增設了西餐廳的主題,收集了許多有關的游戲材料,許多去過西餐廳的幼兒就有了喜歡的新主題。在角色游戲中每個幼兒都能依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游戲主題,大大滿足了幼兒主體選擇的權利,享受到個性自由的快樂,同時培養(yǎng)了幼兒的自我意識。
二、堅持多樣的指導方式。
合理運用游戲的指導方式,是實現(xiàn)幼兒在游戲中主體地位的需要保證,而教師在角色游戲中的現(xiàn)場指導,應以幼兒的主體性為前提。有的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常運用游戲外直接指導的方式,即以教師的身份指出游戲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種方法常使幼兒的游戲出現(xiàn)中斷,影響幼兒在游戲中的活動。教師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指導,更好地融入游戲中,使教師和幼兒處于一種平等的人際氛圍中。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xiàn)。如:幼兒在開展“理發(fā)店”的游戲中,扮理發(fā)師的幼兒常弄錯理發(fā)順序,不知理發(fā)前該做些什么。為此,我扮成顧客去理發(fā),提示“理發(fā)師”:先幫我洗個頭,這樣剪的時候才不會疼。忘了圍圍布,就對“理發(fā)師”說:“想個辦法別讓頭發(fā)丟在衣服上?!痹谖业奶崾鞠?,幼兒很好地完成了理發(fā)的過程。其效果比教師直接說步驟好得多。
其次,教師可根據(jù)幼兒個體發(fā)展的差異,適時給予隨機指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鼓勵能力較弱的幼兒參與游戲,幫助每位幼兒增強角色意識,突出幼兒游戲中的主體地位。如:班里的歷歷小朋友膽子小,不愛表現(xiàn),每次開展角色游戲時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勵她說:“歷歷你是娃娃的媽媽吧?娃娃肚子餓了,你給她喂點吃的?!币龑龓尥奚铣匈I,或到飲食店里吃。這樣,明確了她當媽媽的角色,也調動了她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個體差異的隨機指導,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體驗游戲的樂趣。
三、創(chuàng)設輕松的游戲氛圍,讓幼兒享受游戲的快樂。
游戲之所以受幼兒的喜愛,取決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身體和精神上能夠得到放松。營造自由、寬松的游戲氛圍,以及教師正確的評價,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都能激發(fā)幼兒在游戲中表現(xiàn)自己的主體地位。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多給幼兒說的機會,讓幼兒自己與同伴交流,之后教師應以肯定的態(tài)度來看待每位幼兒,并且對幼兒出現(xiàn)的錯誤持接納的態(tài)度。只有在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下,孩子的自主權才能得到發(fā)展,才能在角色游戲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主體性。
綜上所述,要讓孩子在游戲中充分發(fā)揮自主性,教師要做一位傾聽者,通過傾聽“童聲”,教師才可以理解幼兒的生活,才能與幼兒產(chǎn)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在探索互動中不斷地成長。
自主性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都說觀念指導行為,的確,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我們的教育行為就會帶來偏差。過去的各類活動主要以預設為主,強調了先確定目標,然后再根據(jù)目標設計整個活動,游戲活動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幼兒自主性活動還是游戲式的學習活動,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強,但是到了教育過程中,行為往往就會偏差于目標,目標與過程就偏離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動中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幼兒的活動,只要孩子與老師的預設活動有了一些偏差,老師就會馬上千方百計的引導孩子朝著自己的預設目標走去,老師的干預是非常多的,影響了幼兒的自主性發(fā)展,控制了幼兒活動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講的主要是幼兒的自主性游戲,雖說以前我們也講幼兒的自主性游戲,但是通常出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就是由于老師對游戲的重視變成了對幼兒游戲的控制。將幼兒自主性游戲的時間剝奪了,卻還是自認為對游戲非常的重視,因為時間安排中清楚的顯示了語言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等由老師組織發(fā)起的教學性游戲,認為這既是學習也是游戲。同時出現(xiàn)的另一個現(xiàn)象是在幼兒自主性的活動中,老師干預的非常的多,在幼兒非需要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教育意圖強加在幼兒的游戲之中,認為這既是游戲也是學習。
在二期課改之后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什么才能稱之為幼兒的自主性游戲呢?那它到底有沒有目標?它與學習性的游戲區(qū)別在哪里呢?《課程指南》中明確的指出:幼兒的游戲活動主要指他們自發(fā)、自主、自由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對幼兒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價值,能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情感、個性健康的發(fā)展??梢?,作為幼兒的自發(fā)性游戲,是幼兒的一種內在動機行為,游戲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沒有外在目標。但是游戲具有促進幼兒各方面發(fā)展的功能,這不是我們?yōu)橛螒蛱岢龅哪繕?,而是游戲本身就有這樣的價值存在。它與我們所說的學習性游戲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老師預設的活動,而另一個是幼兒自發(fā)生成的活動。
然后我們再回頭看看以前我們的自主性游戲活動,才知道原來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稱之為孩子的自主性游戲活動,因為里面不允許孩子違背老師的目標,朝著另一個方向發(fā)展。通過對新綱要、新課程的解讀、理解之后的今天,我們正在不斷的探索、嘗試著改變這種現(xiàn)象,盡可能的將我們的目標淡化,隱形于我們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在活動中的細心觀察和適時介入,要學會從幼兒游戲行為和情感態(tài)度中分析他們的需要、經(jīng)驗背景以及動作、語言、情感、認知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觀察游戲了解幼兒,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適當?shù)慕槿胫С钟變旱挠螒颉?/p>
為什么說是細心觀察和適時的介入呢?因為如果不是細心的觀察,我們很容易從以前的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以往過多的干預轉變成現(xiàn)在的放羊式的活動,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這樣就能體現(xiàn)出尊重孩子,殊不知這樣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而如果不恰當?shù)慕槿牖顒?,也會抑制孩子的發(fā)展,如果過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動,他們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會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發(fā)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種在遇到困難時退縮的習慣等等。因此在游戲中我們應該細心的觀察幼兒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應該適時、適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動之中,而且還應該注意介入幼兒游戲活動的方法。
那么我們應該在活動中怎么觀察孩子的游戲行為?《課程指南》中大致將幼兒的游戲行為分成了4類:表征行為、構造行為、合作行為和規(guī)則行為,而每個行為中又詳細的列出了老師的觀察要點以及幼兒的發(fā)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細的翻閱一下(課程指南14、15頁),而在新教材中也專門提供了能反應幼兒發(fā)展的游戲行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參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師又應該從那些方面來介入呢?《課程指南》中也指出了:為了保證幼兒的安全和游戲的順利開展,老師應該適時、適度的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之中。比如:當孩子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挫折,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游戲愿望的時候;當幼兒在游戲中有不安全的傾向時;當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尋求幫助時;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xiàn)過激行為時;當幼兒在游戲中反映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消極內容時等等,老師都可以適度的介入。
當然,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戲活動中,幼兒是通過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來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因此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時我們應該了解哪些環(huán)境因素會影響幼兒的游戲行為,怎樣的環(huán)境能吸引幼兒游戲,并在游戲中激發(fā)多種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等等,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數(shù)量應該充足、種類要豐富全面,以滿足每個幼兒的游戲需要,而且應該適合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并且能及時的更新和添置,游戲空間的劃分也是不可忽視的,以免造成各個區(qū)域之間的相互干擾。
總之,老師在游戲活動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滿足幼兒游戲需要,體現(xiàn)選擇的自由度,創(chuàng)設一種可選的環(huán)境;游戲開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師介入游戲的時機,出發(fā)點是幼兒自己游戲的內在需要,而不是教師處于教育的意圖,即幼兒需要的時候介入,老師的介入使他們更好的實現(xiàn)其游戲的愿望;游戲過程的觀察者:游戲提供了教師了解幼兒的窗口,觀察是重要的,觀察是教師介入游戲的前提,通過觀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為教師預設教育活動的依據(jù),更是評價幼兒發(fā)展水平的機會。
在游戲中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
主題游戲是通過讓幼兒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自己生活的體驗和對事物的認識和態(tài)度的目的,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主題游戲中必須做到:
一、指導幼兒觀察,豐富知識印象,激發(fā)幼兒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愿望
當幼兒對客觀事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就會興致勃勃地在游戲中反映出來。
如我?guī)в變河^察西塱地鐵站時,先叫幼兒觀察西塱地鐵站有幾層?是怎么樣的結構?樓上有什么?樓下有什么?現(xiàn)在沒有的,你想出地鐵周圍還會有些什么?幼兒經(jīng)過細致的觀察,回來后在開展“美麗的芳村”的建筑游戲時他們便能用玩具和各種廢舊物料砌出西塱站有兩層結構和地鐵的公安標志,樓下有各種不同的建筑物,充分表現(xiàn)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尊重幼兒的意愿
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意愿,穩(wěn)定幼兒的興趣,這樣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如我班王施澤小朋友說要在西塱地鐵站中建游泳池,我問他“西塱站有游泳池?”他回答:“許多小朋友覺得熱,如果實里有個游泳池,我們就不用到很遠的地方去游泳了!”現(xiàn)實的西塱地鐵站雖然未完全建好,但幼兒在游戲中卻設計出此處有各種高樓大廈、娛樂場所、花園式的停車場……。
三、善于觀察幼兒游戲,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注意運用啟發(fā)式語言。
有一次游戲中我發(fā)現(xiàn)“娃娃家”的“爸爸”和“媽媽”都在看電視,但“娃娃家”并沒有電燈的裝置,我問幼兒,“爸爸”“媽媽”在看電視嗎?干嗎家里黑漆漆的?我都不敢進來。于是擔任“爸爸”的強強便拿起線軸和花片砌了兩座臺燈,家里在黑夜中立即變得明亮起來。
在自主游戲中促進幼兒個性化發(fā)展
自主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是“人為創(chuàng)設自然情景下的幼兒游戲”,兼有教育性,與自主性。自主游戲又是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而自然結合的活動小組,因而它有利于實施個別化教育,激發(fā)幼兒自主性、積極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促進其個性潛力的發(fā)揮,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一、還給幼兒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游戲這一主導活動的特殊作用積極的帶給幼兒愉快的情緒體驗。在游戲中,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可以展開想象,逼真地扮演著各種成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老師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引導幼兒操作、體驗、探索、發(fā)現(xiàn)學習,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參加創(chuàng)造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鼓勵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要自己努力去想辦法解決,學會協(xié)商角色分配。每一個小小的“突破”,都會使孩子產(chǎn)生成功的愉悅,激起自信心,增強獨立性和堅持性。
二、經(jīng)常組織幼兒多討論,促進幼兒獨立性的發(fā)展
幼兒受其身心發(fā)展水平限制,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自我評價能力都在最初的形成階段,其行為較多的受成人等外部條件的影響,比成人表現(xiàn)出更多的順從型。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獨立性的培養(yǎng),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fā)展。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更要注意創(chuàng)造機會,經(jīng)常組織游戲后的討論和評價,培養(yǎng)幼兒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忽略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注意啟發(fā)他們自己動腦筋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必擔心失敗和批評,可以大膽發(fā)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
三、發(fā)揮同伴的相互作用,促進幼兒不同個性的發(fā)展
兒童個性的發(fā)展和兒童社會化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交往,這種相互作用就童年期來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兒童與父母之間的相互作用、兒童與同齡伙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兒童在一起互相模仿、互相學習以及互相評價,使他們的社會性、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及自尊都得以逐漸的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簡而言之,同齡伙伴的關系對幼兒個性和幼兒社會化過程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那么如何在自選游戲中體現(xiàn)伙伴之間的教育作用呢?
根據(jù)觀察結果,我把幼兒的表現(xiàn)做了分析歸納,對于幼兒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首先,我們對那些游戲持續(xù)性差、目的性不強、游戲水平較低的幼兒采取了“以強帶弱”的方法。比如,李文輝,梅雪等小朋友。由于他們游戲水平較低,操作能力差。所以他們在哪游戲時都玩不好。他們較多選擇是益智區(qū)玩具。但是又插不出什東西來,取而代之的就是亂來。針對這情況我首先帶他們去欣賞別人制作的玩具作品,從而誘發(fā)幼兒與同伴游戲的興趣。同時有鼓勵能力強的幼兒主動與他們游戲。環(huán)境及教育作用是很重要的。由于能力強的幼兒的行為影響著他:玩具作品有吸引著他,所以他們也很快動起手來操作。每當我來到這些孩子身邊時,他們都是帶著成功的喜悅,爭著讓我來觀看他們插的玩具、搭的積木等。這些孩子們在同伴的影響下得到了成功的樂趣,建立起了自信心,這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自主游戲帶給幼兒快樂、經(jīng)驗、思想、健康,是促進幼兒個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人類發(fā)展飛速的時代,教育應該努力促進幼兒的自主性,注意培養(yǎng)幼兒良好個性,使他們能主動探索知識,形成良好的習慣,成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