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游戲和勞動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幼兒園兒童游戲 兒童幼兒園游戲 幼兒園游戲角色游戲兒童的游戲和勞動——芻議馬卡連柯教育思想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馬卡連柯是前蘇聯(lián)最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者之一,他的著作《兒童教育講座》,集中而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他的兒童家庭教育思想。特別是他關于兒童的游戲和勞動的論述,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一、正確指導游戲 游戲是兒童最主要的活動,兒童從游戲中獲得快樂。但是,馬卡連柯注意到家長往往熱衷于游戲給兒童帶來的快樂,忽略了對游戲的指導。教育者應當關注兒童的游戲發(fā)展水平,適時地幫助而非干預游戲進行。家庭中常見一些誤區(qū),其一是家長過于熱心的幫助孩子,為他們解決所有游戲中的困難,這樣做的后果是兒童并沒有真正的進行游戲,沒有從游戲中獲益,也沒有享受到真正的成功感;其二是認為提供大量玩具就足夠了,孩子似乎擁有了一整間玩具商店,但是兒童的興趣只在于不斷地從一件玩具轉移到另一件新的玩具上,眼花繚亂的玩具取代了真正的游戲;等等。 在目前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由于班級幼兒人數偏多或者教師精力有限等原因,幼兒園中幼兒的游戲很大程度上處于自發(fā)的狀態(tài)。我們強調幼兒的自主性,但是往往忽略了在游戲中教師指導的重要性。教師應當引導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游戲,正如馬卡連柯所說:讓孩子真正地游戲,進行想象,制作東西,把各種東西組合起來。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制作各種教具玩具,卻較少關注幼兒怎樣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游戲。例如,在大班“小小售貨亭”游戲中,教師事先制作了各式各樣的“商品”,一一寫好“價格”擺放在桌上,游戲中幼兒只是站在桌子后面,將“商品”遞給其他小朋友。這個游戲缺少幼兒參與和發(fā)揮主動性的空間,事實上,教師可以嘗試讓幼兒參與制作商品和定價過程,在游戲過程上有意識的引人更多的情境,比如錢不夠怎么辦,商品出現(xiàn)問題退貨如何處理,等等,讓幼兒能夠真正的參與和投入到游戲的過程中。簡而言之,游戲應當具有讓兒童獨立的活動和正確發(fā)展自己才能的空間,同時教師在兒童遇到困難時提供適當的支持(不是包辦解決)。 二、適當應用玩具 馬卡連柯在對兒童的游戲發(fā)展階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詳細提出了每個階段不同的指導策略,同時探討了玩具的類型和應用原則,他指出,應當結合使用成品玩具、半成品玩具和玩具材料,玩具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兒童能夠在游戲中利用它們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造。馬卡連柯對玩具的論述中有兩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關注兒童對待玩具的態(tài)度。比如,幼兒從家里帶來新玩具向同伴夸耀或者把它珍藏起來,這時候的玩具是不具有意義的。在幼兒園中,教師應當要求幼兒應當保存好玩具,愛惜玩具;應該保持玩具的清潔,玩具壞了應該進行修理。這不僅僅是如何對待玩具的問題,而且更是關系到幼兒正確行為方式和良好人格的養(yǎng)成。(教師范文大全 jk251.CoM) 第二,注重玩具材料的探索性。玩具應當被幼兒用來組織游戲,因此,在幼兒園玩具的選擇和投放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將問題隱含在玩具材料中,以游戲情境驅動解決問題,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和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適當的選擇各種層次、不同類型的玩具投放,而且不應一成不變,在恰當的時候通過部分的添加和刪減來進行調整,以滿足幼兒的需要,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玩的價值。 三、重視勞動的價值 許多家長可能很少會想到勞動對兒童的意義,認為兒童的天職應當是輕松愉快的游戲而非嚴肅認真的勞動。而勞動在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最基本的教育要素。在家庭中,馬卡連柯所指的勞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自理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從收拾自己的玩具到照料家中的花草寵物,勞動無處不在。勞動是兒童自我學習和成長之路,勞動和游戲對兒童的意義同等重要——培養(yǎng)品質和能力,對心理和精神發(fā)展不可或缺。 在幼兒園中,教師同樣應當注重勞動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幼兒園的勞動有一部分是和家庭類似的,即自理,整理玩具、收拾餐具等;另外還有一類更為重要,就是為他人服務的公共勞動。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更多公共服務的機會,比如體育活動中準備和收拾器械,幫助清潔地面,擦洗桌椅,傳遞物品等。這類為他人和集體服務的勞動,不僅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幼兒對待他人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有助于兒童利他性的社會情感的形成。 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夠激發(fā)幼兒去從事某種勞動?馬卡連柯認為,提示和暗示、請求和激勵是正確的途徑。教師能夠引導兒童發(fā)現(xiàn)工作的必要性,激發(fā)個人主動性和勞動興趣,交給適當的任務并給予選擇手段的自由,通過這些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四、謹慎使用獎懲 值得注意的是,在《兒童教育講座》中,馬卡連柯對獎勵和懲罰的使用非常謹慎。特別是游戲和勞動,馬卡連柯不主張使用獎勵和懲罰。勞動和游戲的本身就應該帶來能讓幼兒體驗到快樂的滿足,承認孩子做得很好,就是對他的工作的最好的獎勵。兒童不能完成游戲或勞動時,最重要的是指導和幫助他們,設法使工作得以完成。 在教育中,運用物質獎勵和懲罰似乎是促使兒童按照教育者意愿行事的捷徑,但是馬卡連柯警告我們,這種捷徑最終會損害兒童。他說,任何時候最好都不要用懲罰;而采用獎勵措施同樣需要謹慎。他不贊成用物質和利益獎勵,簡單的表揚和稱贊就剛剛好?!昂⒆拥玫降臍g樂、滿意、娛樂,不是對他的好的行為的獎勵,而是以自然的方式對其正當需求的滿足。孩子所必需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給他,而不管他有無功績;而孩子不需要的或對孩子有害的東西,決不可以作為獎品給他”。這是因為,獎勵和懲罰不應當成為兒童做任何事的第一動機,所以不宜采用。這非常值得教育者深思。 馬卡連柯關于兒童游戲和勞動的觀點,除了其理論上的探討價值之外,對于現(xiàn)今幼兒園和家庭中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的許多思考,在當今時代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閃爍其教育價值的光芒。馬卡連柯的全部研究基于他對兒童、對教育的真誠的態(tài)度,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兒童教育中不允許有哪怕是1%的不合格品,不允許有一個被斷送了的生命。所有的教育者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念!yJS21.com更多精選幼兒園游戲閱讀
游戲活動:和紙杯做游戲
活動目標:
1、探究一次性紙杯的多種玩法。
2、與同伴合作進行的搭建游戲。
3、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一次性紙杯每人6個、獎勵貼、小盤、紙杯玩具、小球。
活動過程:
一、示一次性紙杯,引導幼兒看看說說。
寶寶們,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
你在哪里見過紙杯?
它是用來干什么的?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知道得真多,在家里我們用紙杯喝水,在肯德基店里、德克士店里,用紙杯喝可樂、喝果汁。紙杯除了能用來喝水、喝飲料,給我們帶來方便,它還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呢!
二、幼兒體驗紙杯的多種玩法。
1、幼兒每人一個紙杯,自由探究紙杯的玩法。
寶寶們,來這邊,每人拿一個紙杯,試一試可以怎樣玩?
(頂、托、拋、投、跳、夾、滾)
引導幼兒自由嘗試各種玩法。
小結:寶寶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玩法,下面咱們來比一比誰最棒?
2、帶領幼兒集體體驗一個紙杯的玩法。
(1)頂紙杯:將紙杯扣在頭上,兩手伸平,保持平衡慢慢走。
“小紙杯頭上戴,變成小帽頂起來。”
親子勞動游戲
方案一:地面干凈了
背景:客廳、臥室的地板要拖,廚房的地需要掃。其中廚房地面面積最小,最易打掃,另外兩個房間的地面清理,需要一定的力氣與技術。
討論:媽媽打掃哪兒?有困難嗎?爸爸打掃哪兒?有困難嗎?寶寶準備打掃哪兒?有什么好辦法?討論中盡量各抒己見和相互支持,對將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出預測,使孩子對完成所選擇的任務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準備工具:準備好完成各類清掃任務的工具。如墩布、吸塵器、簸箕、笤帚等,引導孩子視需要進行選擇。(亦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工具,但時間不宜過長,難度不宜過大)。也可以為孩子準備小一些的簸箕、笤帚類的工具,為孩子自主完成一件事創(chuàng)造條件。
過程
重新明確各自認領的任務,并依據任務選擇適當的工具。假如孩子對某種工具情有獨鐘,應視孩子的年齡,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如請他觀看成人如何利用那件工具進行勞動,或在成人的幫助下體驗體驗使用這件工具的感受,并適時對孩子進行相關方面的安全或常識教育,幫助孩子積累經驗。不宜簡單生硬拒絕孩子的要求,或粗暴指責孩子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孩子對勞動的最初興趣往往始于使用工具。
父母和孩子同時分別進入各自的工作現(xiàn)場。如果孩子年齡小或廚房設施有不安全隱患,可以采取親子協(xié)同活動的方式進行。如劃分出“責任工作地帶”,以防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快樂分享
勞動結束后,和孩子一起欣賞整潔的地面,特別要以游戲的形式關注孩子的戰(zhàn)果。
如讓孩子做垃圾報到:“這是茶葉,這是紙片,這是蒜皮……”一一說出垃圾成分,既可以鍛煉孩子的認識能力,又可以強化對勞動的快樂體驗,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真的很能干。隨著孩子經驗的積累,可以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對自己的成績形成量化的評價。如,掃出多少臟東西,掃出多少樣臟東西,掃出了一堆(許多)垃圾等。
建議:可以逐步引導孩子從關心居家環(huán)境到關注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如在合適的季節(jié),穿上雨鞋沖洗公用的陽臺與樓道,清掃庭院落葉等等,真正使孩子體驗到做成一件事的愉快,感受勞動能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喜悅。還可將孩子的勞動游戲“地域”有計劃地擴大至祖父母家。
方案二:塵土不見了
背景:房間大部分家具落滿灰塵,急需清理,其中以客廳為積塵之最。
策劃: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比較,確認哪些家具臟了,知道為什么要擦。父母也可以“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要做的事,自然引導孩子入境“游戲”。
過程
尋找目標?!皩殞毧靵砜匆豢矗块g里哪兒臟了?什么該擦了?”通過提出問題,鼓勵孩子主動發(fā)現(xiàn)該做的事,引導孩子邁出“有所為”的第一步。可視孩子的年齡,進行引導,如歪頭看看、手指抹抹等。
交流信息。親子間相互交換自己所搜集的情報:如桌子該擦了,因為有臟印兒了;柜子該擦了,因為都能劃出道道了;茶幾該擦了……通過交流擴大兒童的關注范圍。
討論分工?!皨寢屢粋€人擦,得干很長時間。我們一起動手,一會兒就干完。寶寶會擦嗎?你能擦哪兒?”鼓勵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身體高度和應付能力的擦拭對象。引導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成人認為孩子的選擇不妥,最好不要簡單拒絕,在不構成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給孩子留下選擇的空間,便是給了孩子主動發(fā)展的可能。
各司其職。每個家庭成員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擦拭自己分管的責任區(qū)。勞動的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并注意運用語言及身體動作感染和鼓勵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緒。
快樂分享
夸夸我自己。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分享合作的快樂?!翱?,爸爸真棒,把高高的臥室柜擦得這么亮。”媽媽也可以自我介紹:“電視柜上的土真多,我用了兩塊抹布才擦干凈。”
發(fā)現(xiàn)變化?!翱炜?,寶寶真了不起。原來這塊抹布是白白的,現(xiàn)在白抹布抓到了這么多的塵土?!?/p>
建議:這類家務清潔工作不宜在任務太重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以免孩子煩躁與產生反感,避免孩子對勞動產生負擔沉重的消極體驗??梢暫⒆拥哪挲g,在參與清潔的活動中,做出有彈性的調整。如孩子認領很多任務,但實際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游戲的口吻介入協(xié)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在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意識的過程中,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
小班游戲活動教案《我和風兒做游戲》
活動目標
1.體驗春天在戶外活動的樂趣。
2.激發(fā)創(chuàng)作潛力,鍛煉動手能力。
3.感受風力大小對風的玩具的。
活動準備
1.師生收集制作風箏、風車的材料和工具,如紙、水彩筆、竹條、線、剪刀、礦泉水瓶、塑料袋、報紙、細線、小竹條、透明膠、大頭針等等。
2.幼兒曾玩過的風的玩具。
活動過程
1.帶幼兒到戶外尋找春風,體驗春風吹在臉上的感覺。
(輕輕的,細綿綿的,很飄柔,很溫馨,很溫暖,給人舒暢,讓人忘調煩惱,陶醉!感覺好象那陣春風!)
2.啟發(fā):、(1)戶外玩游戲需要風兒的幫助?
(2)制作風車、降落傘等需要材料?
3.制作玩具。
(1)幼兒觀察活動前收集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2)啟發(fā)幼兒和同伴一起制作風車、風箏、降落傘、飛機等小玩具。
(3)幼兒分成四,分頭制作小玩具。教師巡視。
4.和風兒做游戲。
(1)幼兒在戶外玩自制玩具。
(2)探究玩具與風力、風速等的關系。
4:15-5:00
離園1.自選游戲,將玩具收拾整齊。
2.離園時能在提醒下與老師、小朋友再見.
和胎兒作游戲
科學家采用電子儀器等先進手段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胎兒在孕中期有很強的感覺能力。母親對胎兒做刺激胎教訓練,能激發(fā)胎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強體質,同時有益于胎兒的智力發(fā)育。
美國育兒專家提出了一種胎兒“踢肚游戲”胎教法,通過母親與胎兒進行游戲,達到胎教的目的。方法是:懷孕5個月孕婦,可開始與胎兒玩“踢肚游戲”。即當胎兒踢肚子時,母親輕輕拍打被踢部位,然后等待第二次踢肚。一般在一兩分鐘后,胎兒會再踢,這時再輕拍幾下,接著停下來。如果你拍的地方改變了,胎兒會向你改變的地方更踢,注意改拍的位置離原胎動的位置不要太遠。每天進行兩次,每次數分鐘。這種方法經150名孕婦用來施行胎教,結果生下來的嬰兒在聽、說和使用語言技巧方面都獲得最高分,有助于孩子的智能發(fā)展。
經過這種刺激胎教訓練的胎兒,出生后學站、學走都會快些,身體健壯、手腳靈敏。嬰兒在出生時大多靈敏,拳頭松馳,啼哭不多。與未經訓練的同齡嬰兒比,顯得天真活潑可愛。
游戲與兒童的發(fā)展
摘要:游戲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元素。它不僅具有娛樂的作用,而且能影響兒童在語言、認知、情緒、性格等方面的發(fā)展。游戲的特點與童年的情緒性、模仿性、易變性、幼稚性相近。對于兒童來說,游戲是激動人心的,能使其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關鍵詞:游戲幼兒教育發(fā)展游戲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兒童產生高級心理現(xiàn)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愛玩、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就曾經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這充分說明游戲是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是幼兒的主導活動。
一.游戲的作用(一)游戲提高兒童的探索力和觀察力兒童在捉迷藏的過程中學會了細致地思維,認真地觀察和排除假象去尋找目的物。兒童智力的發(fā)展離不開肢體的活動能力,而游戲是身體和心靈共同參加的學習。人的大腦思維的靈活性是與肢體手腳的靈活性相聯(lián)系的。一個行動遲鈍、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學習超群。
(二)游戲促進兒童身體的生長發(fā)育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有身體運動的參與,使兒童身體的各種器官得到活動,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內臟和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展。游戲活動發(fā)展了兒童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能。兒童根據自己不同的發(fā)展水平選擇不同的游戲活動,在這種游戲活動中發(fā)展了運動能力,再根據已經提高的運動能力提高游戲內容的難度,進一步發(fā)展其運動能力。游戲還發(fā)展了兒童的反應能力和注意力??梢姡螒虻倪@種練習機能就是對自身運動發(fā)展需求的一種滿足。
(三)游戲實現(xiàn)了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1、游戲促進兒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覺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對兒童來說,不能指望通過閱讀圖書、通過成人講述就可以對事物有深刻的認識。處于直覺動作思維階段的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以及動作來進行思考的。游戲就是一種通過操作物體來感知事物的過程。
2、游戲發(fā)展了兒童的思維能力。積極參與游戲的兒童要不斷的思考,思維一直處于解決問題的活躍狀態(tài)。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實驗、比較、操作、判斷、思考,充滿了變通性,有助于兒童靈活的解決問題。兒童在游戲中廣泛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鞏固、加深他們的知識,并且在游戲中,發(fā)展著自己的口頭語言,鍛煉著其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四)游戲培養(yǎng)了兒童良好個性1、游戲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性和自信心。開展有趣味的游戲則有利于逐步的讓兒童產生獨立活動的意識,從而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性及克服依賴的情緒。
2、游戲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堅持性及克服困難的品質。通過游戲兒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問題,并努力地去弄清楚問題,這種個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過游戲的過程兒童既可學會利用線索與策略,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又可克服困難,鍛煉意志,還可以發(fā)現(xiàn)和了解自己的能力,產生勝任感與成就感,更進一步有利于兒童自信心與進取心的培養(yǎng)。總之,游戲可以擴大兒童的知識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技能,調節(jié)和治療兒童情緒失調,可以促進兒童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耐心和持久性、靈活性以及人與人交往能力的發(fā)展。通過游戲,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能夠更快、更好地發(fā)展起來。在游戲中,促使兒童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鍛煉和培養(yǎng)自己的個性品質。家長們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引導兒童參加不同性質與主題的游戲項目,并且與兒童共同游戲,還孩子一個游戲的空間。
二.游戲的理論。
(一)早期的傳統(tǒng)理論-霍爾的復演說--是古代人類生活特征在兒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斯賓塞的精力過剩說--發(fā)泄體內過剩精力。
-彪勒的機能快樂說--從行動中獲得機體愉快的手段。
-格羅斯的生活準備說--對未來生活的無意識的準備,是一種本能的練習活動。
-拉扎魯斯-帕特瑞克的娛樂放松說--不是源于精力的過剩,而是源于放松的需要。
(二)當代的游戲理論o弗洛伊德的游戲補償說-補償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逃脫現(xiàn)實的強制和約束,發(fā)泄現(xiàn)實中不被接受的危險沖動,緩和心理緊張,發(fā)展自我力量,修復自己的精神創(chuàng)傷。
o皮亞杰的認知動力說-是認識新的復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是鞏固和提高認識和技能的方法。認為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性決定了游戲方式。如練習游戲、象征性游戲、有規(guī)則的游戲。
桑代克的學習行為論游戲是一種學習行為,遵循效果律和練習律,受到社會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響。
(三)中國心理學家的觀點o游戲是適合于幼兒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方法,也是促進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方式。
o游戲具有社會性是人對社會活動的初級模擬,游戲是對問題解決的過程,促進心理發(fā)展。
o游戲是想象與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結合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翻版,可以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
o游戲是兒童主動參與的,伴有愉悅的活動,擺脫了成人的強制性。
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動,而不是成人強加的活動,幼兒有權決定游戲中的一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有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由展開、自發(fā)交流游戲的情節(jié)、內容等;有權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游戲中出現(xiàn)的矛盾、糾紛等。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幼兒游戲的主題、玩具的選擇及游戲的進行都應由幼兒自己來確定,教師只需為幼兒自主的順利進行提供一些必要的準備和幫助,幼兒才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活動進程,自主決定活動的方式方法。這是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關鍵??傊鲩_手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獨立自主的去選擇游戲的方式方法、規(guī)則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做到"放"、"導"結合,會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從而也體現(xiàn)出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
兒童游戲大全(一)
為您提供高質量兒童游戲大全
1、螞蟻搬豆1.請幼兒三個三個組成一組,扮成螞蟻。(第一個幼兒站立,兩手作觸角;第二、第三個幼兒分別彎腰,雙手抱住前面一個孩子的腰)2.請一組組的“螞蟻”排好隊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別人。3.設置一定的距離,在終點放置一些物品作“豆子”。請“螞蟻”從起點到終點,再返回,比賽搬豆,看誰搬得快。
2、貼鼻子玩法:將家長的眼睛蒙上,原地轉三圈,請小朋友用語言指揮家長將鼻子貼到動物的準確位置即獲成功。規(guī)則:家長要將眼睛蒙好不能偷看。幼兒只能用語言指揮。
3、我的寶寶在哪里準備:布帶若干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請幼兒手拉手圍成圓圈,相應的家長蒙上眼睛站在圈內,幼兒手拉手邊唱歌邊繞著家長轉,唱完歌曲立定,然后請家長去尋找自己的寶寶。要求:幼兒不能發(fā)出聲音,去找父母,父母通過觸摸找到自己的寶寶。
4、我給爸爸(媽媽)穿鞋子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首先讓幼兒認識家長的鞋子,然后讓家長將鞋子脫下后放入圓圈內,老師將鞋子打亂,游戲開始,幼兒從圓圈內找出自己爸爸(媽媽)的鞋子,并幫家長穿好,先穿好的為勝利者
5、踩氣球準備:氣球若干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老師給每個家庭發(fā)一個氣球和一根細繩,請家長將氣球吹大綁在自己的腳腕,身背幼兒。聽到老師的口令游戲開始,家長就背著寶寶踩其他家庭的氣球,氣球被踩爆即被淘汰,比一比誰是冠軍。
6、小腳踩大腳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幼兒雙腳踩在家長的腳上,家長和幼兒手拉手,聽到口令后,家長帶著幼兒向前跑,幼兒雙腳不能離開家長的腳,看看誰先到終點。
7、揪尾巴準備:尾巴若干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家長將孩子抱在懷里,在幼兒的屁股上掛一條尾巴,聽到口令后開始游戲,在保護好自己的尾巴的同時將別人的尾巴揪下來。
8、兩人三足準備:繩子若干、玩法:一家長與一幼兒將相鄰的兩條腿用繩子綁在一起,聽到口令后,兩人一齊向前跑,看誰先跑到終點為勝。
9、推小車(幼中)玩法:家長抓住幼兒的兩條腿,幼兒雙手撐地,聽到口令后,幼兒雙手向前爬,看誰先到為勝。
10、可愛的袋鼠寶寶玩法:讓幼兒抱緊家長的脖子,雙腿夾緊家長的腰,像小袋鼠一樣緊緊地掛在家長的胸前,家長彎下腰,雙手雙腳著地向前爬,先到終點者為勝
11、俯臥撐玩法:幼兒抱緊家長的脖子,雙腳夾緊家長的腰,背在家長的背上,家長雙手著地做俯臥撐,看哪個家庭堅持最久為勝。
12、穿大鞋玩法:由一名家長與一名幼兒參加,家長脫下鞋子坐在場地另一邊,幼兒穿上家長的鞋子站在另一邊,聽到口令以后,幼兒出發(fā)向家長走去,走到家長那,幫家長穿上鞋子,家長背起幼兒跑向場地另一邊幫助幼兒穿好鞋子,看誰先完成。
13、棉花球準備:三個家庭(每個家庭一大一?。┩娣ǎ杭议L蒙著眼睛,用勺子把散落在桌上的棉花球舀入碗中。(手不能碰棉花球)孩子用勺子把一個碗中的玻璃珠舀入另一個碗中。三十秒鐘后一個家庭的棉花球和玻璃珠相加。最多的家庭獲勝。
14、哪吒尋寶準備:經過裝飾的報紙團、玩具簍、藍皺紙玩法:參賽媽媽收舉玩具簍站在場地一端,幼兒扮成小哪吒,由爸爸從后面抱著腰部,站在場地另一端,中間有“海浪”間隔,主持人發(fā)令后,爸爸和小哪吒跑至“海浪”邊,在“海中”尋找“寶貝”(報紙團)每找到一個就往媽媽的玩具簍中扔,至主持人說停,哪個家庭的玩具簍中的“寶貝”多為勝!
為您提供高質量兒童游戲大全
兒童游戲大全(二)
為您提供高質量兒童游戲
1、袋鼠接力人數:八個家庭(每個家庭一大一小)為一組,每組分兩排對面站(間距為十米)共兩組。玩法:幼兒面對家長,雙手抱住家長的脖子,雙腿勾住家長的腰。家長雙手不能碰幼兒,快速跑到對面把接力棒傳給后一位家長。哪組最先傳遞完即為勝利隊。
2、我給爸爸媽媽穿衣服玩法:一名家長在終點,幼兒在起點,哨聲響起時,幼兒拿起衣服跑向終點,給其家長穿上衣服,拉上拉鏈后,家長背起孩子迅速跑向起點,先到者為勝。
3、螃蟹夾球玩法:一名家長與孩子手拉手,將一個球放在上面,身體側向迅速前進,先將球運到終點者為勝。
4、快樂貼貼貼準備:繩子一條,貼畫若干,計時器一個玩法:孩子與家長一組,兩組便可開始游戲。兩名家長分別背靠背被一條繩子套住,兩個幼兒分別站在家長對面的一條線后,游戲開始,每組家長使勁往自己孩子那一邊靠攏,當一方家長靠近自己孩子的線上時,孩子為家長臉上貼上貼畫,在規(guī)定時間內,哪位家長臉上的貼畫多,就為最后獲勝者。規(guī)則:1、當家長腳踩到線時,寶寶才可以貼。2、貼畫只能貼在臉上。3、小朋友不能超出線外。
5、小飛機玩法:幼兒背對其家長,將兩腿纏在家長腰上,家長雙手拖住幼兒胸部,幼兒將手臂側平舉,家長迅速跑向終點,先到者為勝。
6、釣魚準備:物品:薄紙板、紙夾、報紙、大約45厘米長的線繩。玩法:1)在薄紙板上畫三條不同大小的魚,最大的魚是1分,中等大小的魚是3分,最小的魚5分。然后將它們剪下來。2)給不同魚涂上不同的顏色。等它們晾干以后,再用另外不同的顏色畫上魚鱗、嘴巴和眼睛。3)將紙夾用膠帶粘貼在魚背面鼻子尖上,這樣紙夾在大魚上露出的最多,在中等大小的魚身上露出的稍微少一點,在小魚身上幾乎沒有露出多少。這樣最小的魚也是最難捕捉到的。4)用幾張報紙卷起來做一個堅硬的釣魚竿,然后用膠帶粘貼起來,涂上顏色。5)將線繩的一端固定在一個紙夾上。然后小心地將紙夾展開,做成一個魚鉤。將線繩的另外一端粘在釣魚竿上。注:可以從硬紙板盒子中釣魚,或者干脆就從地上釣魚。給自己記時,看看在五分鐘之內可以得多少分。
7、羊角球比賽玩法:家長和幼兒面對面站在相距一定距離的起跑線上。游戲開始后,由家長騎坐羊角球向幼兒方向跑去,然后將球交給幼兒。幼兒再騎坐羊角球向家長起跑線跑去。誰先到誰為勝。
8、我是小姚明玩法:家長和幼兒面對面站在規(guī)定位置。游戲開始后,幼兒將籃子中的5只沙包分別向家長手中的簍子投去。家長配合接沙包。最后比一比誰投中簍子的沙包最多為獲勝者。
9、斗雞樂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幼兒和一名家長組成,編上號碼掛上數牌。然后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用雙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腳,用單腳跳著去碰撞他人,腳先著地即淘汰,余下的人繼續(xù),堅持到最后者獲勝。
10、接力跑玩法:親子兩人游戲。2\聽口令,幼兒手執(zhí)接力棒起跑,到達已站立在中線處的家長那兒,將棒交給家長,家長再執(zhí)棒跑向終點。速度最快的一組為獲勝者。
11、夾球跑玩法:幼兒抱球從起點跑至終點,將球交給家長。家長將球夾在腿間跑回終點,快者為勝。如球掉需撿回球夾住,繼續(xù)走。
12、齊心協(xié)力吃果果目的:要求幼兒能用清楚的語言指揮家長,正確判斷出方向。準備:圣女果若干,小碟子四只,遮眼布四條。人數:共12個家庭,每個家庭由三人組成,四個家庭為一組,共分3組進行預賽,每組勝出者參加決賽。玩法:媽媽手持圣女果,站在指定位置,爸爸蒙上眼睛,背著孩子,原地轉三圈,在孩子的語言提醒下,去尋找媽媽手中的果實,并用嘴吃掉果實,最先吃完者為勝。規(guī)則:爸爸媽媽不許發(fā)出任何聲音,任何人不許用手碰果實,違者取消游戲資格。
為您提供高質量兒童游戲
當兒童游戲時——教師在兒童游戲時應有的觀察視角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提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比欢谀壳暗挠變簣@教育中,怎樣實現(xiàn)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一直以來在操作的層面上仍欠缺具有實際意義的探討。盡管人們早已認識到游戲對兒童的生活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讓兒童在游戲中或通過游戲學習是學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實際上還客觀存在著諸多對兒童游戲的認識與實踐方面的誤區(qū),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缺乏對兒童游戲的深入了解。這種理論上和口頭上重視游戲,實踐中卻輕視和忽視游戲,特別是缺乏真實了解兒童游戲的能力的現(xiàn)象已然成為學前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瓶頸,成為實施教育部最新頒發(fā)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絆腳石。
那么,有關“教師從什么視角觀察兒童游戲”這樣一個命題,就自然地擺在了面前,成為現(xiàn)實而緊迫的研究內容。因為我們覺得:沒有好的觀察,妄論好的指導。事實上,當我們走進幼兒園的游戲現(xiàn)場,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老師們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在兒童游戲時自己應該去看些什么。表現(xiàn)為:“無視”兒童的游戲——沒有看見那些兒童游戲時真正需要教師關注的內容;“弱視”兒童的游戲——看不清兒童游戲時的真實面貌;“淺視”兒童的游戲——只能簡單地看到兒童游戲時的一些表象;“短視”兒童的游戲——急于想看到兒童通過短時間內的游戲就獲得某項成功;“偏視”兒童的游戲——總是偏向于看兒童在游戲中的認知與技能方面的發(fā)展。凡此種種,都使得教師對于兒童游戲的觀察和了解流于形式、表層、片面,無法真正看懂兒童的游戲并理解游戲的真諦。因此,我們嘗試從下面這“兩個看點”著手,幫助教師提升觀察、了解兒童游戲的能力。
一看
是否是兒童的“真游戲”
兒童自己的游戲才是“真游戲”。如果老師們能在兒童游戲中看到下列幾方面的特質,那么你就可以確定自己找到了真正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游戲。
1 是真心想玩的
兒童的游戲總是自成目的的,他們會源于自己想玩、愛玩、好玩、開心等目的而開展各種游戲。所以教師在觀察兒童游戲時,首先要注意區(qū)分哪些是孩子們自己想要玩的游戲,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與設計目的的游戲,還給兒童自由游戲的可能性。
【案例】L園大一班的小王老師發(fā)現(xiàn):在戶外體能游戲活動中,喜歡玩汽車輪胎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求助于教研員。通過現(xiàn)場觀察,教研員發(fā)現(xiàn)小王老師在堆放汽車輪胎的場地邊,設置了三張“玩輪胎示意圖”:第一張圖示上畫著一個蝌蚪人抱起一只輪胎;第二張圖示上畫著一副平放的木梯子,梯子的一端架在一只輪胎上;第三張圖示上畫著一個蝌蚪人從架著輪胎的木梯子上跑過去。看著這三張圖,教研員心里有了底。通過和小王老師交流,她明白了正是由于這三張老師規(guī)定玩法的圖,造成了孩子們日益不喜歡玩輪胎。當她聽從建議果斷地撤下圖示,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欣喜地發(fā)現(xiàn)喜歡玩輪胎的孩子漸漸地又多了起來。
在很多幼兒園中,我們幾乎隨處都能看到一些老師對兒童游戲目的的隨意干擾甚至是破壞,殊不知這種貌似“好心”的做法,結果卻常常是“不得好報”。因此,在觀察中當我們發(fā)現(xiàn)上述不當做法時,應及時予以糾正,尊重、理解并支持兒童游戲的自我目的性,讓兒童真的有可能玩自己想玩的游戲。
2 是真情投入的
事實上,沒有哪個兒童抗拒得了游戲的“誘惑”。如果我們觀察到的是兒童的“真游戲”,你便會看到他們是那樣積極主動地投入于那些他們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戲之中。這時的兒童常常會表現(xiàn)為情緒歡快而愉悅、行為專注而持久、互動頻繁而豐富等,甚至會“沉醉”其中而一時之間不再想做其他的事情。
【案例】z園為中、大班的小朋友在上午9:3o~10:00之間安排了“自主點心”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在這個時間段的活動中可以自主喝牛奶、豆?jié){和吃餅干。一天,中三班的孩子們正在這個時段進行游戲活動。張老師注意到小男孩豆豆掛著一只“照相機”,一直忙著給“顧客”們拍照片,似乎忘記去吃點心了。就走過去提醒豆豆:“快去吃點心吧!”豆豆頭也不抬地說:“等一等,我還沒有拍完呢?!睆埨蠋熚⑿χ^續(xù)提醒:“時間快到了,點心要收起來了。快去吧!”“哦——”豆豆微微一怔,馬上沖向點心區(qū)。只見他左手一把操起牛奶盒準備向杯子里倒牛奶,右手直接伸向裝著餅干的盤子。見此情景,張老師急忙提醒:“豆豆,你還沒有洗手呢!”聽到張老師的聲音,他的右手在離餅干很近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回過頭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那多浪費時間呀!”“不急不急,還有好一會兒可以玩呢。”張老師安慰他。 “嗯——”豆豆有些不情愿地趕快去洗手了,望著他急匆匆的背影,張老師若有所思地笑了。
我想,案例中張老師在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對兒童在游戲中那份真情投入的善意理解,也是對自己能觀察到兒童“真游戲”的一絲欣喜吧。所以,在觀察兒童游戲時,教師應注意了解他們對自己正在進行的游戲是否是積極主動的,因為只有那些屬于孩子自己的游戲,才可能贏得他們全身心的真情投入。
3 是真正開放的
在兒童的“真游戲”中,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誰玩、怎么玩等等都會是生成而開放的。當你嘗試持續(xù)觀察一段時間之內的游戲,就有可能看到孩子們幾乎是在不自覺中不停地轉換游戲的內容、材料、伙伴、過程等。于是,你可能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游戲,都是你不能預先完全知曉的游戲。
【案例】w園芽芽班(小班)的孩子們正在玩戶外大型玩具,一開始許多小朋友都只是利用大型玩具上的設施玩一些攀登、溜滑、鉆爬等游戲。過了一會兒,小男孩甲拿著一根不長的粗管子,爬上了大型玩具上層的“回”型通道,他站在那里朝著通道中間形成的空處,一邊雙手緊握水管向下做噴水狀,一邊大聲叫喊:“著火了!著火了!”路過的兩個小男孩乙和丙顯然被他的游戲吸引了,于是這倆人上來就爭著拽走了甲手中的那段管子,也玩起了“救火”的游戲。甲生氣地在一邊呆呆站著想了一下,就用雙手做出握管子狀,接著玩“救火”游戲。這時,幾個女孩子走過他們的身邊,看見他們玩得那么賣力,就“不滿”地說:“好了,好了,新娘子的衣服都弄濕了?!痹瓉恚@幾個小女孩在通道上正玩著“新娘走秀”的游戲,她們覺得男孩子們“噴”出的水太多會弄濕新娘美麗的花裙,于是要求他們停止游戲。聽到女孩子們的話,小男孩甲不再“噴水”,轉而湊近“小新娘”們的身邊,開始觀賞她們的走秀……
在觀察兒童的游戲時,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們并非只會玩那些我們預想到他們會玩的游戲。正如案例中所呈現(xiàn)的那樣,當我們以為戶外的大型玩具只是孩子們進行體能類游戲的活動場所時,你卻真切地看到他們在這里玩起了角色扮演等其他類別的游戲;并且在這一游戲中他們的游戲伙伴、游戲材料和游戲內容等也不斷地自然生成和變化著。其實,兒童自己的游戲就是這樣自然流變的。
4 是真實體驗的
可能有的教師在心底里還難于理解兒童對于游戲的“癡迷”。孩子們?yōu)槭裁磿@么喜歡游戲呢?這確實是需要我們通過觀察兒童的游戲,嘗試去解開的疑問。當我們努力透過那些紛繁的、虛擬的游戲情境去了解兒童在游戲中的真實體驗時,也一定會從中逐漸體悟到他們?yōu)楹螌τ螒驎羞@樣一份獨特的摯愛。
【案例】在一次對大班兒童的游戲觀察中,我們走進了H園的“石頭游戲屋”。孩子們利用各種各樣的石塊玩著各自鐘愛的游戲,他們有的在用大石塊壘高搭石屋,有的在光滑的鵝卵石表面用顏料涂涂畫畫,還有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塊依次排成了一排……這時,屋角的一位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她把許多大小不同的石塊進行組合后堆放在一個又一個簡易餐盤中,口中還念念有詞,忙得不亦樂乎。我走近她的身旁,微笑著輕聲問:“忙什么呢?”她揚起一張興奮的臉,好看的眼睛里滿是笑意,大聲地回答:“做菜呀!”“是嗎?”我略做驚訝狀接著問:“做啥呢?”“蘿卜炒雞蛋!”她不假思索地說。“啊?這菜我可從來沒有吃過?!蔽乙簿o跟著來了這么一句。小女孩一瞬間竟有些不好意思起來,朝我閃閃眼睛,放低了聲音小聲道:“是假假的呀!” “嗯?!蔽乙渤A讼卵劬?,鄭重地應了一聲,仿佛這成了我們倆人之間的一個小秘密。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子雖然知道自己做出的菜肴是“假假的”,但絲毫不影響她對于游戲的投入。究其原因,雖然兒童游戲時的內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戲的情境可能是虛擬的、游戲的行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是他們在游戲中所獲得的體驗卻是如此的真實。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兒童在游戲中的興奮、快樂、自豪,甚至還有那么一絲狡黠與促狹,其實,他們正在向你宣告:“我是在玩!”“可真好玩!”
二看
是否在游戲中“真成長”
游戲對于兒童來說不單是從中獲得愉悅的感覺這樣單一,他們更是通過游戲獲取各方面粗淺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以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成長。所以,教師在觀察時還要看他們是否在游戲中真正地得到了發(fā)展。
1 是自主學習的
我們知道,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游戲就是兒童獨特的學習,他們在游戲中自由探索、自我體驗、自然交往、自主成長著。因此,教師需要十分注意地觀察兒童是否在他們最喜歡的游戲活動中有自主學習的可能性。
【案例】在一次B園中班兒童的建構游戲中,我們觀察到剛開始時孩子們或獨自一人、或三兩結伴,簡單地搭著積木。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名小女孩站起來提議說:“我們搭一個游泳池好嗎?”見小伙伴們反應不大,她繼續(xù)提議:“我們搭一個很大的游泳池,可以從很高的臺子上跳下來!”這么一說,馬上引發(fā)了周圍幾名兒童的興趣,于是他們就一起干了起來。但是很快,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怎么在一個很大的游泳池里搭出很高的跳臺?孩子們反復嘗試,通過不斷爭論、協(xié)商、調整,最終用長方形的積木橫豎間隔依次延展擺放,并逐漸圍合成一個圓形的游泳池,然后把豎著的那些積木當成柱子,在柱子上面用較長的木板進行連接,再往上不斷壘高,就搭出了兩層跳臺??吹阶约捍畹摹坝斡境亍边@么大、“跳臺”那么高,孩子們高興得在池子里跳進跳出,爭著玩起了“高臺跳水”的游戲。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對于自己的游戲首先具有很好的自我構想,當“一起搭一個很大的游泳池和很高的跳臺”這一提議得到眾多伙伴的認同后,孩子們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嘗試完成這一游戲構想;接著他們又通過實踐操作、相互協(xié)商不斷調整策略,克服搭建中遇到的延展圍合和依次壘高的困難,終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游戲構想。因此,兒童在這里不僅享受到了游戲的快樂,更是通過游戲自主學習,成為自我發(fā)展的主體。
2 是累積遞進的
游戲對于兒童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表現(xiàn)為小步遞進的累積效應。它并非簡單地追求讓兒童通過活動產生即時的學習效應,也不是“功利”地只是在特定的時候向兒童傳遞特定的知識與技能,而是通過游戲活動讓兒童有可能獲得聰明智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有關的知識技能是在潛移默化中自然習得的,是通過兒童自己逐步積累經驗,在小步遞進中產生的自我發(fā)展效應。
【案例】s園新增添了好玩的“樹屋”。一天,大班的一群小朋友想要不走樹屋的樓梯而是自己想辦法爬上去,教師就對孩子們“勇攀樹屋”的游戲進行了連續(xù)觀察。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并非馬上就能完成這個任務,從產生這個游戲想法到具體地在游戲中實踐再到最后終于獲得成功,前前后后竟然折騰了十多次。在初始的幾次游戲中,孩子們每次都會先找來一張桌子靠在樹屋邊,再找些磚塊、餅干盒、木頭積木等較為低矮的材料疊放在桌子上,然后上去踩著嘗試攀爬上樹屋,但是每一次他們都發(fā)現(xiàn)自己搭出的架子還不夠高,爬不上去?!霸趺床拍艽畹酶咭恍┠?”孩子們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要把低矮的材料更換成高一些的材料。于是,在接下來的幾次游戲中,小椅子出現(xiàn)了。孩子們在桌子上安放了一張小椅子,椅子上再放些低矮的材料,搭出的架子就增高了一截??伤麄冊俅螄L試后發(fā)現(xiàn),架子不僅不夠高,還晃悠悠地挺危險。 “怎么才能搭得更高更穩(wěn)一些呢?”他們繼續(xù)反復嘗試。最終搭出了這樣的架子:搬來兩張桌子做基座——在擴大的底層桌子上面放四張小方凳——方凳子上再放兩張小椅子——最后再往小椅子上放了一塊大積木。孩子們小心地踩著這個四層高的架子,終于穩(wěn)穩(wěn)地攀爬上了樹屋。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們的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的游戲中他們也并非都循序漸進地表現(xiàn)出比上一次更進步,其中的某次游戲甚至會不如前一次或是總在原地停止不前。但觀察兒童“勇攀樹屋”的全過程,教師會發(fā)現(xiàn)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游戲中,孩子們自己慢慢地積累相關經驗,終于摸索著逐漸搭出了既高又穩(wěn)的攀爬架,在游戲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3 是整合提升的
有些教師總是習慣于只看兒童在游戲時的語言表達是否豐富、動手操作是否熟練、交往互動是否頻繁等一些容易被觀察到的、外顯的表現(xiàn);或者是只愿意去觀察兒童在游戲中獲得的某一項學習成果。其實,兒童在游戲中所得到的收獲不單是多層面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師在觀察兒童游戲時,要嘗試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關信息,關注他們通過游戲是否能夠獲得整合的提升。
【案例】一次,小班孩子F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戲。只見F走到兩位正在廚房里做飯的小朋友身邊說:“今天有幾個人吃飯啊?”可是,那兩個孩子由于正忙著自己的事情,只是抬頭看了他一眼,都沒有理F。F覺得很無趣,表情尷尬地走到一邊。這時,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伸手在自己的褲兜里掏出一個玩具手機,然后對著手機打起了電話:“喂,你好!我請你吃飯好嗎?”“對,對對,到我家來吃飯!”“再見!”一番忙碌的對話后,F(xiàn)笑瞇瞇地收了電話,高興地抱起一個娃娃,繼續(xù)他的游戲,就仿佛之前的不愉快從未發(fā)生過。這時,同在娃娃家的另一名小男孩顯然被F之前的那通電話吸引了,就慢慢靠近他,在一旁輕輕拍了下F的肩膀說:“哎,你的電話響了?!?F稍稍愣了一下,隨即有些不太情愿地掏出手機,干脆地對著手機說了一句話:“喂,你打錯了!”就重新又玩起了自己手中的娃娃。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引導教師不單要看到小男孩F有哪些豐富的語言表達,更要看到他是如何運用情境性的語言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不單要看到F在游戲中如何使用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玩具手機,更要看到正是在這樣的操作中他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的游戲假想和扮演水準;不單要看到F在游戲中與同伴的兩次游戲交往過程,更要看到在此過程中他是如何學會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以及靈活轉換活動注意力的。在這樣的觀察中,教師將會了解到兒童在游戲中是整合地自然拓展經驗、發(fā)展能力的。
總之,只有通過重點幫助廣大幼兒園和教師明確:當兒童游戲時,應該從上述兩大看點去認真觀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兒童游戲的價值;才有可能真實提升了解和解讀兒童游戲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嘗試對兒童的游戲做出適宜而有效的導引。同時,我們也期望因為有了教師對兒童游戲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支持孩子們通過更高質量的游戲,在幼兒園中確保自己享有獨特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獲得差異性的真實、健康、快樂、智慧的成長。
笑和哭的游戲
準備:
錄音機,磁帶,哭臉和笑臉的圖片。
做法:
1、誰的笑聲:錄下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笑聲,把這些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辨別是誰的笑聲。再說一說,爸爸為甚麼笑了?媽媽為甚麼笑了?寶寶為甚麼笑了?
2、笑聲和哭聲:錄下孩子的笑聲和哭聲,再把笑聲和哭聲放給孩子聽,同時出現(xiàn)“笑臉圖”和“哭臉圖”,讓孩子聽聲音舉圖片,放出哭聲時舉哭臉,放出笑聲時舉笑臉,邊玩邊議論,甚麼聲音好聽?甚麼表情的臉好看?讓孩子對笑有好感,對哭產生反感,“哭起來的聲音真難聽呀”。
3、笑臉和哭臉:讓孩子聽錄音對著鏡子做表情,聽到笑聲,就做笑臉,聽到哭聲,就做哭臉。大人在一旁評議,孩子做笑臉時,大人就說:“真好看,我喜歡”,孩子做哭臉時,大人就說:“真難看,我不喜歡”。
提示:若以后孩子哭了,就舉出哭臉讓他看,“真難看,快別哭了?!迸囵B(yǎng)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